第一代電腦:使用真空管為材料,以打孔卡片作為外部儲存媒體,以磁鼓作為內部儲存媒體程式語言為機器語言及組合語言。
第二代電腦:使用電晶體為材料,開始使用磁帶磁碟的發明,以磁蕊作為內部儲存媒體硬體的模組化高階語言的出現。
第三代電腦:使用積體電路向上相容的概念作業,系統的出現和軟體的快速發展 ,迷你電腦出現。
第四代電腦:微處理機的出現以半導體作為內部儲存媒體,微電腦的流行套裝軟體的發展。
第一代電腦:使用真空管為材料,以打孔卡片作為外部儲存媒體,以磁鼓作為內部儲存媒體程式語言為機器語言及組合語言。
第二代電腦:使用電晶體為材料,開始使用磁帶磁碟的發明,以磁蕊作為內部儲存媒體硬體的模組化高階語言的出現。
第三代電腦:使用積體電路向上相容的概念作業,系統的出現和軟體的快速發展 ,迷你電腦出現。
第四代電腦:微處理機的出現以半導體作為內部儲存媒體,微電腦的流行套裝軟體的發展。
1、第一代電子管:5千至4萬次每秒。
2、時間:1946年至1958年。
3、特徵:採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
4、系統:機器語言或組合語言編寫。
5、記憶體技術:水銀延遲線。
6、外儲存器:穿孔卡片、紙帶。
7、應用領域:僅限於軍事和科學研究工作。
第一代計算機1946年2月14日誕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佔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
第一代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是:
1、採用電子管作基礎元件;
2、使用汞延遲線作儲存裝置,後逐漸過渡到用磁芯儲存器;
3、輸入、輸出裝置主要是用穿孔卡片,使用者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4、系統軟體非常原始,使用者必須掌握用類似於二進位制機器語言進行程式設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