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在美國,世界上第一例計算機病毒巴基思智囊病毒(Brian)發現,這是一種系統引導型病毒。計算機病毒是人為製造,有破壞性,又有傳染性和潛伏性,對計算機資訊或系統起破壞作用的程式。它不是獨立存在,而是隱蔽在其他可執行的程式之中。計算機中病毒後,輕則影響機器執行速度,重則宕機系統破壞;因此病毒給使用者帶來很大的損失,通常情況下稱這種具有破壞作用的程式為計算機病毒。
1987年10月,在美國,世界上第一例計算機病毒巴基思智囊病毒(Brian)發現,這是一種系統引導型病毒。計算機病毒是人為製造,有破壞性,又有傳染性和潛伏性,對計算機資訊或系統起破壞作用的程式。它不是獨立存在,而是隱蔽在其他可執行的程式之中。計算機中病毒後,輕則影響機器執行速度,重則宕機系統破壞;因此病毒給使用者帶來很大的損失,通常情況下稱這種具有破壞作用的程式為計算機病毒。
第一個計算機病毒出現時間是:1988年。
計算機病毒(ComputerVirus)是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資料的程式碼,能影響計算機使用,能自我複製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式程式碼。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播性、隱蔽性、感染性、潛伏性、可激發性、表現性或破壞性。計算機病毒的生命週期:開發期、傳染期、潛伏期、發作期、發現期、消化期、消亡期。
計算機病毒(ComputerVirus)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資訊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被明確定義,病毒指“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資料,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複製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式程式碼”。與醫學上的“病毒”不同,計算機病毒不是天然存在的,是某些人利用計算機軟體和硬體所固有的脆弱性編制的一組指令集或程式程式碼。
第一例計算機病毒是1987年10月在美國出現的,病毒名稱叫巴基思智囊病毒,是一種系統引導型病毒。計算機病毒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資料,影響計算機正常使用並且能夠自我複製的一組計算機指令。
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播性、隱蔽性、感染性、潛伏性、可激發性、表現性或破壞性。
計算機病毒是人為製造的,有破壞性,又有傳染性和潛伏性的,對計算機資訊或系統起破壞作用的程式。
計算機病毒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隱蔽在其他可執行的程式之中,計算機中病毒後,輕則影響機器執行速度,重則宕機系統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