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味道甘甜,汁水豐沛,能解熱消暑、除煩止渴,是人們喜愛的消暑佳品。由於西瓜含有多種營養和化學物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西瓜已不再是季節性消費品,而逐漸成為營養食品。據分析500克西瓜果肉所含的蛋白質和糖,相當於56克小麥產生的熱量,能夠為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西瓜果肉中所含的維生素、各種糖,礦物質和有機酸,是人體構成骨骼、血液不可缺少的成分。
根系:西瓜是深根系作物,主根入土深度達1m以上,側根擴充套件範圍3~5m,但主要根群分佈在10~33cm土層內。西瓜根系木質化程度出現早而且強,根系受傷後再生困難,西瓜是比較耐旱作物,澇淹時根系呼吸受阻,功能失調,西瓜莖蔓能產生不定根,固定秧蔓,吸收水分和營養物質。莖:莖蔓分枝能力強,播種後30~40d,莖蔓匍匐生長,基部形成4~6條側枝,或稱之為側蔓,側蔓的多少與長勢強弱與品種特性關係密切。葉片:子葉為橢圓形,第1~2片真葉稱基生葉,葉片小,缺刻淺或全緣,呈龜背形。此後的各真葉均呈掌狀深裂形,每個裂片為羽狀或二回羽狀的淺裂或深裂,葉片表面有蠟質並密生絨毛。花:為單性花,雌雄同株,蟲媒,西瓜的花芽分化較早,第二片真葉展開時,即分化第一雌花,西瓜花的壽命較短,清晨開放,午後閉合,因此,上午9時後授粉,結實率明顯降低。果實、種子:種子為扁平卵圓形,種皮顏色分為白、黃褐、黑等顏色,千粒重一般為30~40g,也有大於80g的種子。
立夏節氣的簡單介紹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曆5月05——07日,此時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大陽黃經達45°。《曆書》:“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至立夏,萬物繁茂。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律不一。立夏時節,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若按現代氣候學(候平均氣溫)的劃分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
立夏的特點
節氣氣溫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時節我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
雨水特點
立夏以後,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季是許多農作物旺盛生長的最好季節,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給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條件。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溼多雨,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夏季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立夏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立夏的意義
立夏的含義是告別春天,迎接夏天。
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日照時間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曆5月5日——7日,此時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達45°。
立夏時節,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的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則剛剛進入春季。若按我國現代氣候學的劃分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
立夏見三鮮
諺語“立夏見三鮮”為嘗新之俗。時至立夏,不少當年生產的農作物,都可以採摘上市了。三鮮義有“地三鮮”、“樹三鮮”和“水三鮮”之分。地三鮮流傳較廣,只是不同地區,有不同的三鮮品種,相對常見的為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為櫻桃、批把、杏子,但也有的地方把梅子和香椿頭列人其中。水三鮮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說法,主要有州魚、海獅、河豚、紹魚、黃魚、銀魚、子鱗魚等。無論如何變,鰣魚始終是水三鮮的主打品種。鰣魚每年立夏前後叢集由大海口溯江而上產卵,“初夏時有,余月則無,故名鰣魚”(李時珍(本草綱目》)。鰣魚脂肪豐厚,細膩嫩滑,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中國古來就重視立夏節氣。史載周朝時,逢立夏日,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舉行盛大的“迎夏”儀式,並指令司徒等官分赴各地,勉勵農民抓緊夏季耕作。在民問,除了嘗三鮮外,也還有許多其他的立夏風俗。有的地方時興吃黴豆腐,相傳立夏吃了黴豆腐,黴運就會從自己身上離開。也有的地方,立夏當天,家家戶戶都要吃以白米加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做成的“五色飯”,稱之為“立夏飯”。
立夏之日還有稱人習俗,吃完立夏飯,大人小孩都要雙手拉住秤鉤稱一稱體重。重了為“發福”,輕了為“消肉”。
與二十四節氣之首的立春一樣,時至立夏,一年一度的夏季也正式開始了。立夏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序第六,在每年5月的5日、6日、7日三天,以太陽到達黃經45度為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禮記月令》中,則用“縷姻鳴,C繃出;王瓜生,苦菜秀”等四個生動的自然景象,對立夏進行了描述。老春初夏,夭地氣交,萬物華實。按氣候學解釋,連續五天平均氣溫高於22攝氏度,始為夏季。但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很大。此時南方一些地方已提前進人炎炎夏日,而北方大多數地區,則還是“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暮春季節。《易緯》另有“立夏電見”之說,只是在南方,早在二十天前,就已經出現了雷暴氣象。
1、鴞形目中的鳥被叫做貓頭鷹,總數超過130餘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佈。大部分的種為夜行性肉食性動物,食物以鼠類為主, 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
2、該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佈,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別名神貓鷹。
仙人掌,是一種生命力十分頑強的奇特的熱帶植物。它形狀像手掌,故名仙人掌。它不畏酷暑,就是氣溫高達攝氏40度,它幾天不喝水也能堅強地活下去。就這樣它日日、月月、年年經受著烈日的考驗,快活地生長著。人也要有這種不屈不撓的景神,不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要以堅強的意志生活著、工作著。
仙人掌也是一味好藥,人們有病 ...
1、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豫劇以唱見長,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
2、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 ...
1、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蟲。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佔據著頭的絕大部分,有三個單眼,複眼約由28000多隻小眼組成,視力極佳。
2、蜻蜓翅發達,前後翅等長而狹,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飛行能力很強,每秒鐘可達10米,既可突然迴轉,又可直入雲霄。
3、翅的前緣,近翅頂處,各有1個翅痣,呈長方形或方形 ...
1、貓頭鷹眼周的羽毛呈輻射狀,細羽排列形成臉盤,面形似貓,而得名貓頭鷹。周身羽毛大多為褐色,散綴細斑,稠密而鬆軟,飛行時無聲。
2、雌鳥體形通常比雄鳥大,頭大而寬,嘴短,側扁而強壯,先端鉤曲,嘴基無蠟膜,多被硬羽所掩蓋。
3、脖子可靈活轉動,能使臉轉向後方,特殊的頸椎結構可讓其轉動270°。
...
海豚屬於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為小型或中型齒鯨。廣泛生活於世界各大洋,在內海及江河入海口附近的鹹淡水中也有分佈,個別種類見於內陸河流。通常喜歡群居,捕食魚類、烏賊等。海豚的軀幹呈紡錘形,外表光滑無毛,身體矯健而靈活,善於跳躍和潛泳,是水中行動最迅速的哺乳動物。
海豚分佈於世界各大洋,通常嘴尖 ...
七夕節的由來與傳說 簡單介紹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 ...
端午來歷簡介50字 簡單介紹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起源於古代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的圖騰祭祀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的別稱
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Fif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