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法又稱為心理分析法,以1895年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出版的《關於歇斯底里的研究》作為心理分析正式創立的標誌。
其定義是:透過自由聯想、移情、對夢和失誤的解釋等來治療和克服嬰兒期的動機衝突帶來的影響的一種方法。弗洛伊德把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分為三部分: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人格結構也分為三部分: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精神分析法又稱為心理分析法,以1895年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出版的《關於歇斯底里的研究》作為心理分析正式創立的標誌。
其定義是:透過自由聯想、移情、對夢和失誤的解釋等來治療和克服嬰兒期的動機衝突帶來的影響的一種方法。弗洛伊德把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分為三部分: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人格結構也分為三部分: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精神分析學說又稱弗洛伊德主義,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始人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學界,這個理論是指精神分析和無意識心理學體系,也稱為精神病學和深蘊心理學。分為古典和新的弗洛伊德主義。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精神分析是“研究和治療”癔病神經症的方法。弗洛伊德心理學包含兩個不可分割的內容:第一部分是精神病的治療方法及其理論;第二部分是關於人的心理過程的理解。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領域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巨大的世界,它最深層有著神奇的不能被人意識到的東西,是一個充滿魅力的領域。
1、精神分析理論:人格理論
精神分析入門從人格理論開始。按弗洛伊德所述,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樂原則”行事,唯一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其目標只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不被個體所覺察的。
自我,德文原意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同時又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透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的。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非現實的,追求完美的,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它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則”。
2、精神層次理論
這個理論是說人的精神活動,也可理解為精神分析法,包括三個意識層:意識,潛意識和前意識。
意識,就是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人的心理活動。
潛意識,一些本能衝動、被壓抑的慾望等因不符合社會道德或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的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
前意識界於意識與潛意識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回憶等常被壓存在這個層次,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控制力鬆懈時比如醉酒、被催眠或睡眠時,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裡,讓個體覺察到。
3、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這也是精神分析理論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
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繁衍與個體生存;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
性慾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他稱這種代表性本能的力量為“力必多”。力比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一般一個人能否犯神經症取決於他的力比多的力量,以及滿足力比多找到的出路,得到滿足的可能性。而性慾力比多與生俱來,貫穿於人的肉體生命和人格成長的全過程。特別是兒童時期四個階段--口腔階段、肛門階段、生殖器階段和生殖階段--性慾力比多的發展情況對於人的一生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被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4、釋夢理論
1990年出版《夢的分析》,精神分析心理學正式形成。
夢的實質,就是“一種願望的滿足”。慾望雖然被壓抑在無意識(潛意識)中,但它仍在不自覺地積極尋求滿足,由於在意識門口有“檢查員”,因而不能直接得到滿足;但在睡眠時,由於檢查作用鬆懈,無意識(潛意識)中的慾望得以繞過“檢查哨”(抵抗),並以偽裝潤飾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成夢。
透過對夢境的解釋,可以發現精神病患者的最終的被壓抑的慾望。因此,夢的解釋也可以成為治療精神病的一種方法。但夢的內容並不是慾望的本來面目,還得加以分析和解釋,才能尋得真正的根源。
5、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精神分析入門必須要知道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本我,本我與現實,常會有矛盾衝突,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
這時自我在不知不覺中,以某種方式調整衝突雙方關係,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本我的慾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不自覺地運用此方式,如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