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活動內在一致性的重要作用是保證對方客觀世界的反映準確和有效。人的精神活動可分為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等部分,但它自身卻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具有協調一致的關係,它能保證人在反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高度準確和有效。如一個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會產生愉快的情緒,手舞足蹈,歡快地向別人述說自己的體驗,這樣就是正常的精神與行為。相反,如果一邊用低沉的語調向別人述說令人愉快的事情或者對痛苦的事情做出快樂的反映,則他的心理過程失去了協調一致性,也就是不正常。
精神活動內在一致性的重要作用是保證對方客觀世界的反映準確和有效。人的精神活動可分為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等部分,但它自身卻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具有協調一致的關係,它能保證人在反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高度準確和有效。如一個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會產生愉快的情緒,手舞足蹈,歡快地向別人述說自己的體驗,這樣就是正常的精神與行為。相反,如果一邊用低沉的語調向別人述說令人愉快的事情或者對痛苦的事情做出快樂的反映,則他的心理過程失去了協調一致性,也就是不正常。
“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理想同樣是精神的存在,世界上有著無數從古傳承下來的精神遺產,這些就是永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麼,本期一起了解中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縮影,反映了中華文明發展的軌跡,折射著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透過中原文化可以從總體上認識中國社會和中原發展,並從中總結出社會前進的有益借鑑。與此同時,中原文化的先賢們發現並闡發的許多精闢思想,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
例如格物致知、有無相生等樸素精闢的思想,仍是我們今天認識事物、認識世界、認識自然和社會的重要方法與途徑。又如,老子“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就是對許許多多規律性社會現象的高度概括,至今仍有啟發意義。
一、引領作用
長期以來,中原文化都以其文化理想引領著東方文明的程序。近古以來,中原文化的文化理想甚至遠播西方文明而綻放出瑰麗的文化魅力。《馬可波羅遊記》對當時和諧的東方國度的讚譽,至今還為人們稱道。中原文化在精神層面建構的文化理想,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
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氣度,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尊道貴德的理性氣質,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懷,中庸辯證的思維理路,在環境惡化、能源危機、人為災難頻繁發生的今天,不僅是引領人類社會發展建設的美好理想,而且對於我們今天進行道德建設、人格完善,對於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都仍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
二、推動作用
中原文化產生的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從周朝的“封邦建國”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榮,從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慶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動了中華民族政治文明的遞進。從殷商王朝對商業經濟方式的自覺選擇,到以宋朝交子、匯票等為標誌的商業革命,都促進了社會分工的極大發展。
實現了社會生產效率的顯著提高,先後創造了我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新技術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中原文化也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實現了文字載體的新突破,北宋畢的活字印刷迎來了鉛與火的新時代,開創了知識傳播的新紀元。
成熟於宋代的火藥,把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指南針導致了航海技術革命,為近代文明的到來準備了必要的條件。中原文化就如一臺功能強大的引擎,從不同的方面不斷把中華歷史甚至世界歷史的車輪推向前行。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國近代史中“名副其實”的人口大遷徙。
由於勞務、逃荒、經商等諸多原因所造成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在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與“闖關東”和“走西口”相比,“下南洋”可謂跨國越洋,範圍之廣,歷時之久,影響之深遠都是前兩者所望塵莫及的。
隨著移民數量的日益增多,會館的誕生與其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擔負的使命也就變得日漸明顯。南洋地區的會館最早出現在19世紀中葉。其中在新加坡較為悠久的會館就包括了成立於1840年的福建會館,成立於1854年的瓊州會館(後更名為海南會館),福清會館和興安會館等等。
早期的會館,其主要功能是為身居海外的同鄉或宗親提供一個臨時居住、辦公兼休閒的場所。通常會館內都備有客房、會議室,大一些的會館還有戲樓。
不僅如此,其更深一層的目的和意義在於為遠居他鄉的同鄉們創造一個互相溝通感情的平臺,以及在必要時提供幫助的良好紐帶。這也充分體現了海外華人時刻銘記關懷互助精神的傳統美德。
隨著歷史的變遷,會館文化也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轉變。當代社會,知識和教育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在為同鄉提供種種便利的同時,許多會館就提出了興資辦學的理念以至於更好的服務大眾,回饋社會。例如福建會館在1906年創辦的道南學校、海南會館集資創辦的育英中學、福清會館創辦的培群小學、興安會館創辦的宏文學校等等。
多年來,這些會館一直不遺餘力地推廣教育,從事社會福利工作,造福人民,奉獻社會,從而將中華文化和傳統美德發揚光大。以興安會館創辦的宏文學校為例,在校長的倡導帶領下和師生們的積極響應下,這所成立於1920年,有著悠久歷史的學校至今還處處洋溢著濃厚的中華文化氣息。“培養有信心,有道德修養,並熱愛藝術與中華文化的年輕一代”是宏文學校的校訓與使命。
為了把弘揚中華文化的目標融入到學校的辦學理念中,學校把華樂、象棋、圍棋、書法、中國水墨畫、武術等編入小一到小五的課程中。近年來也推出了很多新方案,例如輔佐低年級學生控制雙語和晉升決心的“口語和演藝班”,以及讓高年級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用來創造新事物的“小小創造家課程”等等。
由此可見,新加坡的會館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會館。它是“一種文化”,“一個精神”和“一個使命”。一種融合並昇華了中華傳統美德的文化,一個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崇高精神,和一個不遺餘力將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揚光大的光榮使命!而這個使命必將引導著我們再攀高峰,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