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記念劉和珍君》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收錄在《華蓋集續編》的散文。劉和珍是北京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年僅22歲。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後,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殞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
2、故事梗概:
作者在文章中回憶了與劉和珍交往的一些往事,追憶了劉和珍等人的遇難經過,表達了對英勇獻身的烈士的無限哀悼,揭露了反動軍閥的兇殘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陰險無恥,站在歷史的高度總結了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激勵繼續戰鬥著“更奮然前行”。
1、作者憤怒地控訴段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無恥的流言,無比沉痛地悼念劉和珍等遇害青年。
2、奉獻他的悲哀和尊敬,頌揚“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勇毅,激勵人們“更奮然而前行”。 魯迅思想深刻之處,就在於不一味肯定,而是總結教訓,提醒青年們改進鬥爭方式。
1、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麼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2、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於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只能如此而已。
3、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於呼吸視聽,那裡還能有什麼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而此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4、在四十餘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雲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5、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楊蔭榆女士做女子師範大學校長,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後來,也許已經是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校之後了,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其時我才能將姓名和實體聯合起來,心中卻暗自詫異。我平素想,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於宗帽衚衕,賃屋授課之後,她才始來聽我的講義,於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此後似乎就不相見。總之,在我的記憶上,那一次就是永別了。
6、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7、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於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8、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9、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
1、軍閥吳佩服手下的軍頭馮玉祥秘密與蘇俄接觸,以接受蘇聯大量援助為條件,同意進行叛亂。
2、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北京發動叛亂,吳佩服後陣大亂,直軍大敗於奉軍,開始回防北京。在北京馮玉祥開始接收蘇聯軍援,建立安國軍,軟禁大總統曹錕,逐清末帝溥儀出故宮。
3、馮玉祥坐鎮北京後,奉系入關,吳佩服的 ...
1926年3月16,17日,在北京的國共兩黨開會,徐謙以中國國民黨執行委員會代表的身份同李大釗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北方區委決定,組織各學校和群眾團體在天安門集會。段祺瑞擔心局勢失控,命令執政府內的預伏軍警以武力驅散遊行隊伍,結果造成當場死亡47人,傷200多人的慘劇。死者中為人們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 ...
一是紀念她,二是為了諷刺當政者,後者是主要原因。
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後,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 "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隕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劉和珍烈士是中華民 ...
《記念劉和珍君》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收錄在《華蓋集續編》的散文。原文於1926年4月12日發表在《語絲》週刊第七十四期。劉和珍是北京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年僅22歲。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後,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 ...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 ...
鑑賞:
1、全文七個部分,分別寫了:魯迅對幾位遇難烈士悲痛的追悼、悲嘆庸人易於忘卻革命者的犧牲、對劉和珍的革命精神和優秀品質的回憶、魯迅得知劉和珍犧牲噩耗的憤怒心情並控訴反動派的血腥罪行、劉和珍等慘遭殺害的情況等等,歌頌了愛國青年的英勇,評述請願和烈士死難的意義,在最後總結全文,進一步指出烈士死難的意 ...
1、“寫一點東西的必要”是為紀念死者;
2、為使庸人不致忘卻,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
3、程君等人勸魯迅先生寫點東西紀念劉和珍君;
4、劉和珍君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為國犧牲的英雄,寫文章來紀念她;
5、所謂的學者文人的誹謗使魯迅先生忍無可忍,要寫點東西,不僅抒發悲憤,更是對偽學者的深刻的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