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紅日初升下一句

紅日初升下一句

  紅日初升下一句是其道大光,出自《少年中國說》,作者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所作的散文,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勵性。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寄託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

  表達了要求祖國繁榮富強的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被公認為梁啟超著作中思想意義最積極,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視為自己“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若人生只如初相見下一句

  人生若只如初相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出自納蘭性德《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釋義: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人生若只如初相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初見之時對方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小缺點也是可愛的,兩人如糖似蜜,如漆似膝,可時間一久,便漸漸地失去的新鮮感,一切都只是昨日的重複,缺點越來越凸顯,優點兒全都看不見,當初的愛戀之情也日漸消磨,一去不返,常常用來感慨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聞說雞鳴見日升下一句

  1、聞說雞鳴見日升下一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2、原文:《登飛來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3、翻譯: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昇。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吾家有女長成

  1、吾家有女初長成的後面一句是;嬌俏可人及傾城。   2、【原文】   吾家有女初長成,   嬌俏可人及傾城。   借問芬芳春與秋,   豆蔻年華無憂愁。   3、【譯文】   我家的女兒才剛剛長大,   長得嬌俏可愛,傾國傾城。   請問芬芳的春秋啊,   青春年少的他是否無憂無愁呢? ...

家有小女長成

  1、家有小女初長成下一句:養在深閨人未識。   2、該詩句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   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 ...

家有小女長成

  1、家有小女初長成下一句:養在深閨人未識。   2、該詩句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   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 ...

家有小兒長成

  “家有小兒初長成”這句話並不是出自古文,是沒有下一句的。這句話參考了白居易的《長恨歌》:“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意思是楊家有個女孩剛剛長大成人,嬌養在深閨裡還沒有人知道。詩句描寫了楊貴妃的生長曆程。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陝西 ...

勿忘是什麼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賞析:做任何事情,難在堅持,貴在堅持。不愛一個人“卻已嫁給他”,這是“現實”。愛一個人“卻不能嫁給他”,這是“無奈”。“生活和愛情”往往不在同一條軌道上,這就是“人生”。人生苦短,沒必要和生活過於計較。修煉一份淡然的心態,一切隨緣,不為難自己,不勉強他人。無慾當然清閒,心寬可享安樂。盡 ...

吾家有女長成

  1、吾家有女初長成的後面一句是;嬌俏可人及傾城。   2、【原文】   吾家有女初長成,   嬌俏可人及傾城。   借問芬芳春與秋,   豆蔻年華無憂愁。   3、【譯文】   我家的女兒才剛剛長大,   長得嬌俏可愛,傾國傾城。   請問芬芳的春秋啊,   青春年少的他是否無憂無愁呢? ...

紅日是什麼

  紅日初升的下一句是其道大光。出自近現代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   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