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吾魯孜節是與哈薩克族紀年法有關的節日,在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前就有的。在哈薩克族自古相傳的十二生肖紀年法中,把農曆正月春分那天(陽曆三月二十二日前後)作為元旦。這一天晝夜相等,被看作為"交歲"的一天因而稱作"納吾魯孜"。"納吾魯孜"為哈薩克語,有辭舊迎新之意。
"納吾魯孜節"標誌著新的一年的到來。為了歡度節日,家家戶戶在節前都清掃屋內外,修整棚圈,準備過節食品。節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麥、麵粉、乳酪、鹽、肉等做的粥狀的"納吾魯孜飯",還有儲存的冬肉,如馬肥腸、馬脖子,馬肋條灌腸,馬碎肉灌腸,馬盆骨包肉等。
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鮮豔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時,賓主互相擁抱,祝賀新年,一起吃"納吾魯孜飯",唱"納吾魯孜歌"。歌的曲調是固定的,歌詞可即興自編,內容多為祝願鄉親們在新的一年裡,老幼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吉祥話。哈薩克人在尊老敬老的美德。在過節的這一天,要把羊頭奉獻給老人,老人在接受羊頭時,要口唸祝詞,祝願家人平安,牲畜滿圈,奶食豐盛。
節日期間人們歡聚一起,還要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如彈唱,對唱,摔跤等,做繞口令、猜謎語,圓夢等遊戲。孩子們則玩踢毽、放風箏、捉迷藏等。
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前就有的與哈薩克族紀年法有關的節日。在哈薩克族自古相傳的十二生肖紀年法中,把農曆正月春分那天(陽曆三月二十二日前後)作為元旦。這一天晝夜相等,被看作為"交歲"的一天因而稱作“納吾魯孜”。“納吾魯孜”為哈薩克語,有辭舊迎新之意。
納吾魯孜節日的起源與舊曆十二地支有著緊密的聯絡。十二地支即十二年,每年以動物命名。相傳,在很久以前,許多動物聚集在一起,想知道即將到來的年份發好壞,並對新年開頭都感興趣。他們商議進行一次比賽,看誰先看到新的一年的到來。駱駝因個子高大,是最有希望先看到的了,其它動物還得翹首張望,這時老鼠偷偷地竄到駱駝的耳朵上,於是它比別的動物都先看到了新年的開頭。
駱駝一生氣走了。從此以動物先看到的開頭命名,老鼠排第一,其餘牛、虎、兔、蝸牛、蛇、馬、羊、猴、雞、狗、豬等,按順序排列。哈薩克族有句諺語:“駱駝只憑個兒大,十二屬相里卻沒有它。”“納吾魯孜節”標誌著新的一年的到來。為了歡度節日,家家戶戶在節前都清掃屋內外,修整棚圈,準備過節食品。
節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麥、麵粉、乳酪、鹽、肉等做的粥狀的“納吾魯孜飯”,還有儲存的冬肉,如馬肥腸、馬脖子,馬肋條灌腸,馬碎肉灌腸,馬盆骨包肉等。
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鮮豔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時,賓主互相擁抱,祝賀新年,一起吃“納吾魯孜飯”,唱“納吾魯孜歌”。歌的曲調是固定的,歌詞可即興自編,內容多為祝願鄉親們在新的一年裡,老幼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吉祥話。
哈薩克人在尊老敬老的美德。在過節的這一天,要把羊頭奉獻給老人,老人在接受羊頭時,要口唸祝詞,祝願家人平安,牲畜滿圈,奶食豐盛。節日期間人們歡聚一起,還要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如彈唱,對唱,摔跤等,做繞口令、猜謎語,圓夢等遊戲。孩子們則玩踢毽、放風箏、捉迷藏等。
導語:納吾魯孜節表明新年春節的來臨,在這天,白天和黑夜是一樣長的,也就是我國農曆說的春分。那麼,納吾魯孜節是哪幾個民族的節日?納吾魯孜節是哪些民族的節日?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納吾魯孜節是哪幾個民族的節日
納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塔吉克等民族的共同節日。這天,各民族都按照自己的風俗習慣舉行慶祝活動。以遊牧為主的哈薩克族對納吾魯孜節尤為重視。
納吾魯孜節的日期是固定的,即每年陽曆三月二十一日,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一樣長,正值我國農曆節氣的"春分"。哈薩克族的遊牧生產活動沿用相傳的十二生肖紀年法,因此,將這一天定為春節。"納吾魯孜"一詞來自波斯語,意為"春雨日"。每到這一天,哈薩克等民族要舉行祭禮儀工,並舉行慶祝活動。
關於納吾魯孜節,草原上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據說草原遊牧民族在信仰伊斯蘭教之前,崇拜天地等神。這個節日的來歷和天空中的星座有著密切的聯絡,他們認為,白羊星是造福人類的主神,而雙魚星則是人畜的病源。每到"春分"這一天,恰好是雙魚星降落,白羊星上升的時刻,人們選擇這個時刻過節,自然希望驅走病源,人畜兩旺,迎來幸福和吉祥,所以,納吾魯降席子也有"送舊迎新"的含義。
按照傳統習慣,在納吾魯孜節這天,草原上的男女老少,要穿上節日的盛裝,互相問候和祝願。為了辭舊迎新,預示豐收,各家各戶都要做納吾魯孜飯。哈薩克族在做這種飯的時候有許多講究,至少要用七種原料,如小麥、大麥、米、麵粉、肉、奶疙瘩等,把這混合之物加水煮成稠粥一樣的"納吾魯孜飯"。做這種飯時不宰殺牲畜,要用往年剩餘的糧食和冬宰後貯藏了一個冬天的燻肉,並儘可能做得豐盛些,以示年年富足有餘。在這一天,人們成群結隊,從一個"阿吾勒"到另一個"阿吾勒",唱納吾魯孜歌,吃納吾魯孜飯,開展集體性的節日活動。
在節日期間,草原上還要舉行叼羊,摔跤,阿肯彈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顯示了牧民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和追求。
納吾魯孜節的意義
“納吾魯孜節”標誌著新的一年的到來。為了歡度節日,家家戶戶在節前都清掃屋內外,修整棚圈,準備過節食品。節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麥、麵粉、乳酪、鹽、肉等做的粥狀的"納吾魯孜飯",還有儲存的冬肉,如馬肥腸、馬脖子,馬肋條灌腸,馬碎肉灌腸,馬盆骨包肉等。
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鮮豔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時,賓主互相擁抱,祝賀新年,一起吃"納吾魯孜飯",唱"納吾魯孜歌"。歌的曲調是固定的,歌詞可即興自編,內容多為祝願鄉親們在新的一年裡,老幼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吉祥話。
哈薩克人在尊老敬老的美德。在過節的這一天,要把羊頭奉獻給老人,老人在接受羊頭時,要口唸祝詞,祝願家人平安,牲畜滿圈,奶食豐盛。
節日期間人們歡聚一起,還要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如彈唱,對唱,摔跤等,做繞口令、猜謎語,圓夢等遊戲。孩子們則玩踢毽、放風箏、捉迷藏等。
哈薩克族節日——納吾魯孜節
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等草原遊牧民族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在哈薩克語中,“納吾魯孜”是辭舊迎新的意思。節日恰逢春分時節,因此也象徵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標誌著新的一年就此開始,是哈薩克族最重要的節日。
節日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麥、麵粉、乳酪、鹽、肉等做的粥狀的“納吾魯孜飯”,還有儲存過冬的馬腸子、馬脖子、馬肋條灌腸、馬碎肉灌腸以及馬盆骨包肉等。
哈薩克族人有尊老敬老的美德。在過節的這一天,要把羊頭奉獻給老人,老人在接受羊頭時,要口唸祝詞,祝願家人平安,牲畜滿圈,奶食豐盛。
節日期間,人們歡聚一起,還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如彈唱,對唱,摔跤,盪鞦韆等。
“諾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特有的傳統節日,“諾吾魯孜節”是哈薩克語,具有“辭舊迎新”之意,時間是在陰曆春分日。此與哈薩克族自古相傳的十二生肖紀年法密切相關,這一天(陽曆3月22日前後)晝夜相等,被看作是“交歲”之日。
“諾吾魯孜節”標誌著新的一年的到來。為了歡度節日,家家戶戶在節前都清掃屋內外,修整棚 ...
納吾熱孜節每年3月21日即春分這一天為“納吾熱孜”節,是哈薩克族人信奉伊斯蘭教之前的節日,相當於漢族傳統節日的春節。從“納吾熱孜”節這—天開始.哈薩克族即將開始搬遷牧場,從事新的一輪畜牧生產,就算辭去舊歲,迎來新春。過節時,各家各戶都用小麥、小米、大米、奶疙瘩、肉、奶豆腐等混合做成“納吾熱孜飯”,人們走家 ...
歡快的麥西來甫、滑稽的雜技小品……伴著春天的腳步,新疆少數民族群眾以各種方式歡慶“春天的節日”諾魯孜節。
21日上午,吐魯番地區鄯善縣中心廣場聚集著近萬名各族群眾,既當演員又當觀眾的農牧民載歌載舞。國家一級演員巴哈爾·古麗等來自全國各地的演員們,向鄯善縣各族人民獻上祝福;魯克沁鎮農民吾甫爾·託乎提帶著 ...
諾魯孜節: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歷史,內容與漢民族的春節相似。隨著以牧轉農、定居、城郭程序的發展,該節日增添了豐富的內容。
時間: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
介紹: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突厥部落的先輩過著遊牧生活,他們在晚冬初春把晝夜時差持平之日稱之為“日生”、“年頭”,並把此日開頭的 ...
每年陰曆春分日這一天,即陰曆3月22日前後,為“努吾若孜節”。它的內容是辭舊迎新,希望春天能帶來吉祥幸福,努吾若孜謠充分表現了這方面的內容:
努吾若孜節到了,物價降低,春喜降,麥穗顆顆飽粒,窮苦的人們有了生機,家家戶戶歡天喜地,今天母雞出了雛雞, 努吾若孜節到了,驅走悲悽,婦女們喜氣洋洋湊在一起,姑娘 ...
哈薩克族使用自古相傳的十二生肖紀年法,即陽曆3月23日前後,過那吾熱孜節。“那吾熱孜”有“送舊迎新”之意。從這個時間起,大地開始回春,萬物復甦,開始有了新鮮的奶食品。這天家家戶戶都做“比達衣庫決”(即用小麥、水、鹽、肉、酸乳幹、油等做成的麥粥)。幼皆串門拜訪。為過冬宰殺的羊的羊頭,一直要儲存到此節,奉獻給 ...
努魯孜節是烏孜別克族的春節,也是最為隆重的民族傳統佳節之一,每年陽曆3月22日舉行。屆時,人們要舉行一種稱為“蘇麥萊克”儀式的傳統聚會,這種聚會在農村尤為盛行。聚會通常是以農村為單位進行,全村的男女老幼圍成一個圓圈,中間架著數口鍋灶,有專人精心熬製一種以青麥苗為主要原料的稱作“蘇麥萊克”的甜粥食品。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