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緬甸習俗

緬甸習俗

  宗教習俗

  緬甸是宗教意識很濃的國家。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紗、手持黑傘的僧侶,全國僧侶有10幾萬,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萬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個是和尚,佛教徒中每個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出家當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後才能夠享有結婚的權力,出家的年齡一般在10歲上下,出家時間,在以前最短為一年,現在已縮短為7天。也可以幾個月,幾年,甚至終生為僧。出家手續十分簡便。因此,在緬甸有出家容易,還俗也容易的說法。和尚在緬甸普遍受人尊敬。每天天一亮他們就出去化緣,人們都很樂意給予佈施,有的還惟恐佈施不及時、不周到;也有人早早就把飯萊做好,到家門口來恭候和尚來化緣,也有的人家甚至常年負責數名和尚的飯食。在農村,當人們見到和尚(特別是法師)時,都要就地跪拜,和尚出門乘坐車船,旁邊的人都會自動起身讓座,買票時,不是把錢直接交給售票員,而是把錢包開啟,由售票員自己來取。和尚們摒棄一切雜念,苦行修道,認為這是達到幸福境界的唯一途徑。他仍有許多禁忌,對婦女不能直視,即使是稍微觸及一下女人的衣裳,也會認為使苦心孤詣的修行化為烏有。和尚不準殺生,但可以吃肉。男子在出家期間 不能娶妻,要想結婚必須在還俗之後。緬甸信佛教的善男信女們朝拜佛像時不是燒香,而是奉獻鮮花。每個家中均供奉有佛像,奉獻的鮮花天天要換因此使得緬甸鮮花行業生意興隆。

  用餐習俗

  緬甸人以大米為主食,食雞魚和蔬菜,不愛吃豬肉、狗肉和動物內臟,佛家人可食肉但不得殺生。緬甸人的口味偏好酸、辣、甜,中西餐皆可食,尤愛中國的川菜。他們習慣一日兩餐,即上午9點與下午5點,中間吃些點心。進餐時不用筷子,大家圍坐在一張矮桌前,每人面前放一碗清水,進餐者讓手指在清水中洗凈,用方巾擦乾,然後用手指抓取食物。現在有些家庭也使用中式調羹。在用餐過程中有許多講究:入座時,要按男右女左的習俗入座;端飯菜時,不能越過用餐者的頭頂往桌子上放;盛好飯,要等父母或客人先吃才能用餐;進餐中不能說令人作嘔的詞句;如發現飯菜中有頭髮等,不能聲張,悄悄地扔掉就是了。

  生活習俗

  過去,到緬甸人家裡作客,都要進門脫鞋,現在這種習俗已漸有改變。進入佛塔或寺廟時,任何人都要脫鞋,就是國家元首也不能例外,否則被視為對佛的最大不敬,有時還可能要招來麻煩。緬甸人對佛極度虔誠。平時,即使天氣炎熱山路崎嶇,赤腳拜佛的人仍絡繹不絕。過去到緬甸人對牛無限崇拜,敬若神明。對“神牛”不準鞭打、役使,更不可宰殺。“神牛”無論走到哪裡,人們都會拿出最好的食物奉獻給它。在路上或鬧市中如遇上“神牛”,行人和車輛都要暫時迴避。逢年過節,緬甸人要舉行敬牛儀式。

  衣著習俗

  緬甸人喜愛鮮明色彩,也喜歡用貓頭鷹作圖案。他們除了喜歡穿“紗籠”以外,,還愛用金首飾,不少人寧願節衣縮食也要買一二件首飾佩戴。婦女首飾除金耳環、金項鍊、金戒指、金手鐲之外,還有金腳鐲,男人簡單些,通常是金項鍊、金戒指翻金鈕釦。緬甸男人頭上愛扎素色裹巾,緬甸人稱之為“崗包”。女子穿的紗籠一般很薄,配有底裙,有的還繫上銀帶或裝飾鈕釦,最隆重的盛裝是穿著白色蟬翼紗的上衣和紅色的紗籠。在緬甸,不論男女平時很少穿鞋襪,不是光腳,就是穿拖鞋或有孔的涼鞋,政府官員只是在接待外賓時才穿鞋襪緬甸人以米飯為主食,吃飯不用筷子,也不使刀叉,而是用手來抓。有愛好洗澡的習慣,一般早晚各洗一次。

緬甸民族習俗

  1.禮節、禮貌:緬甸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合十禮或鞠躬禮。

  2.出家:緬甸人到一定年齡都必須出家當一次和尚,至少7天,還俗之後才享有結婚的權利。和尚在緬甸備受尊敬,當其早晨出門化緣時,人們都樂於佈施,有時還唯恐佈施不及時。和尚乘公共汽車時,人們都會自動讓座,和尚買車票不是直接把錢遞給售票員,而是攤開包錢的手巾由售票員取錢。

  3.稱呼:緬甸人沒有姓,只有名字,通常在名字前面加一稱呼,以區別其性別、地位。年歲大的或有地位的稱“吳”,意為“叔、伯”,對平輩或青年人稱“郭”,意為“大哥”,對幼輩或少年人稱“貌”,意為“小弟”。不過,男子一般自稱“貌”,以示謙虛。婦女一般稱為“瑪”,意為“姑娘”、“姐妹”,對年紀大或有地位的婦女,通常稱“杜”,意為“姑、姨、嬸”。

  4.紗籠:在緬甸,不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用紗籠叫“籠基”,女用紗籠叫“特敏”。在正式場合,男子一般頭戴“崗包”(一種紮在頭上的素色裹巾),上身穿無領的對襟長袖短衫,下身穿紗籠,腳穿拖鞋;女子上身穿斜襟式長袖衫,下身穿紗籠。在緬甸,不論男女平時往往打赤腳或穿拖鞋。

  5.忌諱:忌星期五乘船渡江;要是遇到一條蛇,便立即返家,推遲出行;用餐時忌吹口哨和用嘴吹食物,認為會把財源吹跑;對寺廟、佛像、和尚不能有輕率行為;烏鴉為神鳥,不能捕捉和傷害,牛也被視為神物,不能傷害;緬甸孟族忌諱煮飯時將飯勺放在鍋上,吃剩的飯不能倒回鍋裡。

  6.作客:若到別人家作客,進屋需先在門外脫鞋,然後躬腰進屋,盤腿而坐。主人送上茶水、水果必須食用,否則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是不友好的失禮行為。將東西交給對方要用右手或雙手,不能用左手,否則被視為蔑視對方。

  7.赤腳:在緬甸,赤腳是一種美的標誌,不僅男子,婦女也很講究赤腳的美觀。不少女性在腳上塗上指甲油,有的繫著腳鏈,銀白金黃,引人注目。進入佛寺,必須脫鞋,任何人不能例外。在王宮必須赤腳跪拜,若不赤腳進宮則被視為冒犯。

緬甸新年習俗

  潑水節,緬甸潑水節是緬甸人民的傳統節日,為緬歷新年,類似我國的春節。潑水節時間一般在公曆4月中旬,通常歷時三到四天。按照緬甸風俗,節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少,可以相互潑水,表示除舊迎新。潑水節期間,不論男女老幼,都不會因為被潑水而不高興,因為潑水節的水象徵著吉祥幸福。泰國、寮國、我國雲南省的傣族和緬甸東北部的撣族也有過潑水節的傳統。他們潑的水是用貝葉浸泡過的。貝葉是緬甸古代佛教徒用來抄寫經文的樹葉,據說它可以驅邪治鬼。泡過貝葉的水被稱作聖水,潑灑在大地上、人身上,將會驅走一切妖魔鬼怪。節日期間,男女老少都身穿漂亮衣服,去參加潑水、舞會等活動。此時,也正是青年男女們談戀愛的好時候。假如遇到稱心的人兒,就用聖水向那人迎頭潑去,對方如果也樂意,雙方便手拉手肩並肩地到幽靜的地方談情說愛,訂下終身。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我國端午節習俗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 ...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 ...

中秋節習俗---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 ...

中秋節習俗---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 ...

中秋節習俗---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 ...

中秋節習俗---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