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的織錦是中國民族民間染織工藝百花苑中一朵瑰麗的“斑色”花,它凝聚了景頗族婦女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是景頗族手工藝術精髓。景頗族的織錦以內涵豐富,色彩別具一格而著稱,在中國範圍內景頗族織錦都十分受到歡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是什麼樣的景頗族文化才能孕育出如此瑰麗的織錦。
景頗族織錦可分為傳統織錦和現代織錦兩大類,圖案花紋多,文化內涵深厚,包容性很強。傳統的織錦樣式有長裙、短裙、婦女內裙(相當於短褲和衛生帶)、毯子、背腰、護孩圍巾、祭祀毯(分公母)、男女腰帶、挎包、護腿、包頭、馬鞍坐墊、刀揹帶等。現代織錦又增加了材質柔軟、款式新穎的錢包、挎包、提包、披巾、拖鞋、領帶等。
不同地域、不同支系、不同等級所使用的製品各有差異,保持著各個支系、各個地區的特點。景頗支系的織錦圖案相對精緻而細膩、圖案內容較為豐富,顯得清新秀麗;載瓦(包括“浪莪”、“波拉”)支系的圖案形狀顯得粗獷豪放,但種類較少,略顯單一;“喇期”支系則配色古樸、色調統一,顏色淺而不豔。山官貴族使用的織錦圖案在內容上更為豐富多彩,用料講究,織工精細,顯得富麗華貴,非常精美。
如盈江銅壁關、卡場、盞西、隴川王子樹一帶的織錦最大特點就是花紋精美細緻,圖案內容多而精細,色彩搭配協調和諧。其中,尤以盈江盞西地區的柵欄式格條圖紋筒裙最為典型。一般一看他們所穿戴的傳統織錦服飾,如筒帕、婦女的筒裙、男式織錦腰帶就能知道他們是哪個地區、哪個支系的人了。
景頗族織錦花紋圖案是一部結構宏大的史詩,景頗族古代社會生活的燦爛畫卷,記載著景頗人的思想情感、人生追求,是景頗族日常生產生活、居住環境等的一種再現。凝結著景頗族古代社會的歷史、自然知識、美學藝術、意識觀念、習俗禮儀、倫理信仰、宗教哲學、思維方式、行為心理等古老精神文化,它以豐富多彩的內容,多姿多型的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景頗族古社會的燦爛文明。
景頗族織錦圖案用紅、黑、白等色彩勾勒,具有特殊的含義。景頗族對黑、紅、白的顏色,有著一套完整的應用概念和心理感覺。“紅”、“黑”、“白”貫穿整個祭祀柱中,紅色象徵血,代表勇敢頑強,另象徵凶兆,以畜牲動物血代表犧牲祭品;黑色代表驅邪除惡;白色代表吉祥、平安,用在祭祀活動上表示行禮、崇敬並求神靈保佑。
飲食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動。一個民族的生產狀況、方式和民風歷史等都會從他們的飲食中反映出來。飲食文化日常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環節。從他們的飲食習俗中我們也能更好的瞭解景頗族文化。
景頗族聚居地系山地立體氣候,生態環境複雜多樣,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各種野生動植物非常豐富。景頗族不僅食陸畜,也食水產,舉凡鳥獸魚蟲,花果草木,無不在覓食之列。正如他們所說的:山裡的東西,綠的是菜,動的是肉。
景頗人的飲食,按習慣可分食和飲兩大部類。以主食而言,主要有大米、包穀、大麥、小米、高梁、芋頭和薯類。芋頭是景頗先民在步入農耕經濟之初,率先種植的糧食作物。肉類,以牛(水牛、黃牛)、豬、雞為主,同時輔以獵獲的野生動物作補充。蔬菜,通常僅在園地種植少量季節性蔬菜。
景頗族吃飯時男女可以同桌。景頗人習慣於一日三餐。晌午飯尤具特點,通常為野餐。農忙時,一日四餐,即早、中、晌、晚餐。吃晌午飯與前同。平均分配的原始平等觀念仍殘存在景頗人的日常生活中。
景頗人烹製的與眾不同的主食有“炒新谷飯”、“竹筒飯”、“麂血飯糰”和“飛蟻煎餅”等。炒新谷飯是景頗人過嘗新節時必備的食品。嘗新節是秋收前穀物基本成熟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在每年農曆八、九月間舉行。吃飯時,先餵狗,然後巫師與老人先吃,隨後家人與客人才能就餐。其米因已炒幹炒熟,故不會餿,不會生蟲,存放時間較長。
竹筒飯,是熟米飯趁燙時與麂子的護心血、精瘦肉末及鹽、辣子、姜、蕪荽等佐料一起揉拌而成。其麂血肉末已被剛出鍋的熱飯燙熟,色美味香,口感較佳。飛蟻煎餅的飛蟻,即飛螞蟻剁細後加紫糯米粉與砂糖,油炸即成。其味酥脆不膩,異香無比。雞肉牛頭飯。所謂“牛頭”,系半乾半稀之米飯是也。先用軟米熬成粥,再加雞血、雞脯內末及切細的蕁麻葉攪勻即成。
景頗族餚大體可分舂、烤、煮、剁、炸、醃六種烹製方法。舂:景頗人的“舂筒菜”可謂餐桌上的“永恆主題”。幾乎所有動植物菜類都可用此法烹調。烤:畜禽魚鳥獸均可直接用明火烤吃。景頗人必不可少的午夜是烤豬肉拌野芹菜和生薑舂烤牛肉乾巴。煮:凡是肉類均可用竹筒煮。竹筒煮肉烹製獨特,其肉質軟而不爛,香味特濃。
炸:煎荷包蛋蜂蛹和各類肉乾巴等,均是很有魅力的菜。醃:可醃製各類肉乾肉巴、鹹菜及酸菜。涼拌菜主要調料是生辣椒、豆豉、醃滷腐汁,酸木瓜水或鹽霜果水等。景頗族菜味的“主旋律”是清淡、辣、酸、苦、香。其烹飪用味有鹹、酸、辣、苦、甜五味。
景頗族的飲茶之風始於元代,有的地方至今仍儲存著元代的飲茶方法,即直接用焙乾的茶葉煎煮飲用,或加入少許食鹽,喝鹽茶。他們尤其愛喝釅茶。據說有一種江心坡出產的煨茶簡十分名貴,用其煨茶,一輩子人都燒不壞,故其價值牯子牛錢。
景頗舂菜
走進景頗人家,你會聽到“舂筒不響,吃飯不香”的說法。因此,舂菜在景頗族菜譜中最具特色。景頗人把魚腥草、苦練子果等藥用食物和豐富的各種香料、調料及經燒烤後的魚、蝦、鱔等放在竹筒裡用木錘舂制,製成風味效果,能疏風除熱,消食建胃。
景頗族“綠葉宴”
吃過景頗族“綠葉宴”,你對目前最流行的“純天然綠色食品”的說法就會有全新的認識。坐在“綠葉宴”邊,沒有碗、沒有勺、沒有鐵製的酒具,飯是竹筒燒的,菜是竹筒舂的,盛菜的是青翠的芭蕉葉,喝湯的勺是樹葉摺疊成的,就連酒杯也是竹節做成的,吃的是山茅野菜、純香的土雞,從內容到形式,從視覺到味覺,都遠離了現代飲食的概念,彷彿所面對的是一席少數民族“智慧的盛宴”。
戶撒過手米線
吃過蒙自的過橋米線,吃過昆明的豆花米線,再到德宏去吃戶撒的過手米線,那感覺就大不一樣了!戶撒的米線細軟松滑、用當地特產紅米做成,將米線攤於掌心,彷彿捧著一朵含羞的紅玫瑰,再將精製的肉餡拌和其中,輕輕遞入嘴唇,頓時芳香四溢,不知天上人間。
在我國雲南有這樣一個少數民族,他們吃苦耐勞,熱情好客,他們擁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十分豐富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被人稱為景頗族。那麼,你知道在景頗族有哪一些特色的文化嗎?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景頗族文化中的景頗族民歌吧。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
景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傳統的音樂可分為祭祀、生活、勞動三種類型。祭祀性的歌在景頗族音樂中所佔比例較重,不論是舉行“目瑙縱歌節”還是喪葬、結婚、蓋新房,或者叫谷魂都離不開歌唱。
景頗族的聲樂,有古老的歌謠和現代的民歌兩種。古老的歌謠旋律簡單,音域高亢遼闊。敘述古往今來的歌謠,旋律平緩,音韻明朗,多屬詠歎調形式。
情歌在景頗族社會生活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其內容極為豐富,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景頗族青年愛情生活的真實反映和直接記錄。情歌的形式多樣,音樂風格突出,大致可以分為長篇和短篇兩種。開頭一般都有固定式,有單唱或對唱形式,一問一答。
在景頗族文化裡,舞蹈是一門別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景頗族的舞蹈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同時在一起舞蹈的時候也能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透過舞蹈的肢體語言也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景頗族舞蹈都有些什麼形式。
景頗族的民間舞蹈,蘊藏豐富,歷史悠久而又別具丰采。就其性質大致可分為:歡慶自娛性舞蹈,如 ...
景頗族文化作為景頗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傳承下了許多帶有景頗族自己特色的風俗習俗等等。記錄下了景頗族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演變發展過程。鑄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點。讓我們到現在都還有幸欣賞。
婚俗
景頗族的傳統婚戀別具特色。青年男女交往大方自由,他們將自由戀愛稱為“千脫總”,意為串姑娘。通常採用 ...
景頗族,雲南世居少數民族之一,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今天,透過景頗族文化介紹的是關於景頗族的姓氏文化,看看在景頗族中的姓氏有什麼樣的來源和特點。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景頗族稱“姓”為“波桑”,含有類、種、姓的意義。也就是說景頗族歷史上同種、同類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緣關係, ...
我國很多的少數民族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這些語言文字早就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是中國文字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在雲南的少數民族景頗族也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這些語言文字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援。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景頗族文化的語言和文字吧。
景頗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按方言的不 ...
古人狩獵時代常常衣不蔽體,更不用談服飾了,但是隨著文明的不斷髮展,人們開始有意識的注重服裝的發展。隨著各個民族文化的不同,受到地域,生活水平等等因素的影響,景頗族文化中服飾特點也別具一格。
世居雲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飾從現有文獻看,多與狩獵和遊牧活動及高寒山區的自然生態相適應,“衣皮服氈”,“織皮冠之”。 ...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我們的祖先世代務農,生產方式都已農業為主,牛這一作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在歷史的長河中也留下一筆,在其他少數民族中也有以農業為主的,景頗族就是其中一支,在景頗族文化裡,牛還有更多的意義,下面就一起看看吧。
大約在元代以後,景頗族才出現刀耕火種農業。牛正是隨著刀耕火種農業經濟的 ...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已經看不到原始社會那種衣不蔽體的樣子了,隨之而來的就是服飾文化的快速發展,除了遮擋服飾也具有了更多的功能,反應一個民族的審美和生活水平。筒裙作為景頗族文化裡技藝最精湛的一種,一定會給你不一樣的感受。
景頗族傳統織錦有筒裙、掛包、包頭、護腿、腰帶、毯子等品種。
在琳琅滿目的景頗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