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人間無著處,一樽來作橫山主的意思:世間到處都沒有我的立足之地,我乾脆就處在衡山做個主人好了。
2、出自李彌遜的《蝶戀花·福州橫山閣》。是宋朝詞人李彌遜退隱後登覽橫山閣有感抒懷之作。這首詞中不僅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情,更是表現出徒懷壯志,無從施展、積憤填胸的憤慨之情。
1、老子人間無著處,一樽來作橫山主的意思:世間到處都沒有我的立足之地,我乾脆就處在衡山做個主人好了。
2、出自李彌遜的《蝶戀花·福州橫山閣》。是宋朝詞人李彌遜退隱後登覽橫山閣有感抒懷之作。這首詞中不僅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情,更是表現出徒懷壯志,無從施展、積憤填胸的憤慨之情。
說一個人“很作”是這個人沒事找事。一個人很”作“中的作實際上是省略了做作中的做一字。做作”是指故意做出某種不自然的表情架勢和腔調,而且故意擺譜。它可能是矯枉過正的塗抹脂粉,可能是虛情假意的扭捏作態,也有可能是出於不三不四的東施效顰。
做作就是不真實、虛偽、假裝,惺惺作態。所表現的都是裝出來的,就是做作。故意表現不自然的也是做作。本詞通常情況用於貶義。
從拉薩出發,在離貢嘎隧道不遠處的機場高速公路下道後,沿著一條蜿蜒的土路繼續前行,繞過一個小山包,便到了獨特而神秘的、藏地惟一一個曾世代以打魚為生的村落――俊巴漁村。
過去到俊巴漁村必須從拉薩河乘牛皮船,而如今在拉薩河上架起了橋樑,特別是“兩橋一隧”的建成,結束了俊巴漁村與世隔絕的生活。她就像一名美麗的女子慢慢地走出深閨,開始成為世人矚目的旅遊聖地,迎接著絡繹不絕的旅客的到來,那古老而獨特的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彰顯著新時代的文明與進步……
我們從拉薩出發,在離貢嘎隧道不遠處的機場高速公路下道,沿著一條蜿蜒的土路繼續前行,繞過一個小山包,便是平坦的柏油馬路了。一幕幕的風景就像電影中的片段一樣規則地成為一幅幅圖畫。掩映在柳林深處的俊巴漁村別具一格,正迎接著絡繹不絕的旅客的到來;一片碧綠的草場上,一群肥肥的羊兒正歡快地吃草;發出淡淡清香的大片油菜花在微雨中,顯得格外金黃;綠油油的青稞,微風中輕輕搖擺碩大的青稞穗似乎預示了不久後的豐收。就在這條路的盡頭,就在這一幕幕風景過後,便是詩一般棲居的俊巴漁村了。這個世外桃源般安靜、祥和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小山村,住著幾百戶人家。
吃魚的村莊 戒律的觸犯
在西藏,大部分藏族人有著不吃魚的習俗。但俊巴漁村是西藏自治區乃至青藏高原惟一的一個世代以打魚、食魚為生的村落。
原來,俊巴村民打魚、食魚是有緣由的。關於這些,還有兩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古時候的俊巴漁村,恰好處在雅魯藏布江與拉薩河的交匯處,由於匯聚了“一江一河”的天地靈氣,這裡的魚繁殖速度非常快,以致河裡已經容不下更多的魚。無奈之下,許多魚便生出翅膀飛到天上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漸漸地,長翅膀的魚在天上越來越多,多得把日月光輝都遮蓋住了,而地上的萬物生靈因為得不到日月精華的普照和滋潤,開始慢慢死去。這時,天神看到這個情況,便下到人間告訴俊巴漁村的先民們可以捕魚吃魚,並赦免他們由此而帶來的罪過。從此,這裡的萬物又恢復了勃勃生機,而俊巴漁村的村民捕魚吃魚的習俗流傳至今。
另一種傳說則是,在很久以前,俊巴漁村的人既沒有耕地,也沒有牧場,只能偷偷地打魚謀生。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在拉薩河裡捕獲了一位美麗的仙女,並把她獻給了藏王。藏王非常高興,就問他想要什麼?獵人說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藏王能允許俊巴人打魚,藏王答應了這個請求。
傳說雖然美麗,但那畢竟還是傳說。但兩個美麗的傳說卻真實、自然地反映了當地居民最樸實的生存本能,那就是舊西藏的俊巴漁村人多地少、苛稅重賦,為了生存,他們就只有靠打魚為生了。
奇異的婚俗 獨特的寶貝
俊巴漁村至今仍儲存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奇異的婚姻習俗就是其中之一。
在西藏,逛林卡或者過節是青年談戀愛的好時機,但這時俊巴漁村熱戀中的男女卻不能相聚,只能與自家人在一起。全村逛林卡時,男性圍成一圈,吃喝玩耍,吹拉彈唱,各自盡興。而女性則在另一處,或說說笑笑、唱歌跳舞,或做遊戲、追打嬉鬧,特別熱火。
俊巴男女訂婚時,雙方家長要為他們舉行訂婚儀式,女方先到男方家,然後男方再到女方家。訂婚後,女友到男方做些家務,農忙時男友就到女方家幫助幹活。之後,男女雙方家長就得商議為他們修建新房子的事:修三間,兩家各一間半。新房修好後,兩家各自給一個藏櫃、一張桌子,其他東西就看各家的經濟條件了,給多少都不會計較。女方出嫁前,家庭財產要與兄弟姐妹平分,自己的那一份,可以全部帶到新家去。
在村裡,記者一行偶然遇到了一位“嫁”到山南地區的男子,名叫格桑,他是回來看望父母的。和過去一樣,他下河打魚,在家揉羊皮、出去經商,掙的錢一部分留給自己,一部分孝敬父母。
這種在內地農村被認為是“倒插門”的風俗,在西藏人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格桑告訴記者,在西藏,女人可以嫁到男家,男人也可以“嫁”到女家,但不管是嫁到誰家,都是一樣的。
扎桑告訴記者,俊巴漁村的家庭十分穩固,從來沒有離婚的現象出現。“我們俊巴人有‘六不’:一不打人、二不罵人、三不說謊、四不偷盜、五不賭博、六不婚外戀。人人都是平等的,誰也不欺負誰,夫妻還離婚幹什麼?”。在高離婚率的現今社會,仍有如此純潔的村民村風,實在令人欣慰。
獨特的舞蹈 精湛的工藝
《詩經・周南・關雎・序》有言:“言之不足,嗟嘆之。嗟嘆不足,歌詠之。歌詠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是表達人類情感的最高境界。而俊巴漁村獨具特色的“漁文化”――牛皮船舞的產生便是對這句話的最好印證。過去漁民們每年都要向舊地方政府支長途水上貨運的差役,從拉薩東部的墨竹工卡縣到拉薩或是山南的沃卡,共有200到300餘公里的水路。牛皮船隻能從上游飄到下游,不能逆江而上。到達目的地後,他們將牛皮船曬乾,扛在肩上揹回出發地。長年累月在江上飄流,唱牛皮船歌,跳牛皮船舞,逐漸成為船伕們一種獨特的娛樂方式。其中,船歌有兩種,一種悠長而舒緩,如江水遠逝,如白雲悠悠,帶著濃郁的抒情色彩,使聽者充滿著享受和對生命的渴望,這種歌是船在壯闊的江流中飄浮行進時唱的;另一種是號子,那是船伕們與風浪拼搏時發自肺腑的吶喊,短促而熱烈。有的僅僅是無字歌,高低起落,與波濤合拍,甚至融為一體。
如今,牛皮船舞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被收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也成為到該村參觀的國內外遊客們必須欣賞的一道“文化大餐”。
也是由於世代打魚的緣故,形成了俊巴漁村人獨特的皮具加工傳統。記者發現,如今,俊巴村民已不再單純依靠捕魚、農耕來增加經濟收入了,他們還利用牛、羊、魚等皮製作各種皮具,以前製作的皮具大多是生活用具,現在他們還特意製作各種裝飾品和其他旅遊商品。村民們依靠獨有的文化特點及生產方式,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開發新的手工藝產品銷售給國內外遊客,增加收入。
扎桑告訴記者,以前各大寺廟高僧所穿的“夏松嘛”(皮製手工長靴)也是由俊巴漁村村民來製作的,“達瑪如”鼓是舊西藏宮廷音樂必備樂器,此種樂器在製作工藝上極為講究,在製作歷史上多為俊巴漁村的村民用魚皮來製作,製作工藝在西藏獨一無二。
過去到俊巴村必須從拉薩河乘牛皮船,而如今在拉薩河上架起了橋樑,特別是“兩橋一隧”的建成,結束了俊巴漁村與世隔絕的生活。她就像一名美麗的女子慢慢地走出深閨,開始成為世人矚目的旅遊聖地,那古老而獨特的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彰顯著新時代的文明與進步……
在舊西藏,俊巴漁村人在封建領主的剝削下,生活過得異常困苦。如今,在國家富民政策引導下,俊巴漁村的漁民們紛紛吃上了旅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