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 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2、我國有悠久的尊師重道的傳統,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 古人席地而坐,以西邊為尊,故尊稱家庭教師為“西席”和“西賓”。
1、“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 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2、我國有悠久的尊師重道的傳統,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 古人席地而坐,以西邊為尊,故尊稱家庭教師為“西席”和“西賓”。
教學生知識的人,尊稱傳授文化、科學和技術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
老師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後來把教學生知識的人也稱為老師。
《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直至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將西學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在《學生操行規範》裡面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
1、教師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我國西周時期的金文中,稱為師氏,簡稱師,系教國子的官員。原來是商、周軍隊的組織單位。西周的統治者為培養善戰的貴族弟子,開辦了國學,有高階軍官師氏任教。
2、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 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3、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4、由於師是傳授知識的,而教又是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從而使“教師”一詞成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的美稱,語出:唐代散文家韓愈《進學解》一文。
5、從事書中看,先秦時期就有師傅、師長、先生等稱謂,一直沿用至今。至於“老師”原是對年輩最高學者的稱呼到後來,人們就習慣地把“老”和“師”並稱,逐漸地就不再管年齡的大小了,一概稱教師為老師了。
6、老字帶有了尊敬的味道。明清兩代時曾稱主考官為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