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茶館》創作於1956年,他以獨特的藝術手法,把三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遷狀況,裝進了不足5萬字的《茶館》裡, 以話劇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茶館》,中國話劇名,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劇中故事全部發生在北京城一個茶館裡,茶館裡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老舍先生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五十七個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濃縮在茶館中,展現了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數個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此劇亦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經典劇目,中國話劇一座里程碑,享譽海外,後多次被改編為同名電影電視連續劇。
主要人物介紹:
1、王利發:圓滑事故,善良,精明幹練,膽小怕事 。
2、常四爺:正直善良,敢做敢為,耿直,剛強,富於正義感和愛國心。
3、松二爺:膽小怕事,無能,懶散。
4、劉麻子:滿嘴流油,坑蒙拐騙。
5、崔久峰:悲觀絕望,舊民主主義革命者的代表。
6、吳祥子:傲慢無理,橫行霸道,老牌特務的代表。
1、內容介紹
《茶館》結構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變遷。
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於這家大茶館,全劇展示出來的是一幅幅氣勢龐大的歷史畫卷,形象地說明了舊中國的必然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一個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館開始營業,掌櫃王利發興致勃勃地坐在櫃檯上。三三兩兩的旗人,遛夠了鳥兒,走進茶館來歇腿、喝茶。有兩位茶客唱著京戲,另外幾個圍著桌子觀賞瓦罐中的蟋蟀。茶館中到處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可是常四爺偏要談談國事。
第二幕: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主要上場人物:王利發、常四爺、王淑芬、劉麻子、唐鐵嘴、松二爺、宋恩子、吳祥子、李三、康順子等。
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康媽媽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劉麻子介紹來當女招待的小丁寶,也走進茶館與老掌櫃攀談。他們互訴不幸,含著眼淚為自己撒起了紙錢。這時,茶館裡的燈光漸漸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陽光卻漸漸明亮起來。
2、評價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絡。
關於劇本《老舍》的評析與鑑賞如下:
1、卷軸畫式的平面結構:出場人物約30人,有臺詞的約20人,人物沒有特別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斷登場,又不斷下場,人物在茶館一閃而過,口中說著自己的事情,劇中人物的活動,都是擷取他們在茶館中的一個橫斷面,無數的畫面組織起來,構成了一幅卷軸畫,隨著劇情而逐步展開。
...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穫》雜誌創刊號。1958年6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透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 ...
簡單說是以時間為線索 就是不同時間段的茶館。複雜的說是老舍的茶館以時間為主線以王利發的茶館經營狀況和方法為複線展開故事情節發展的。《茶館》是中國話劇名,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劇中故事全部發生在北京城一個茶館裡,茶館裡人來人往,會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 ...
時間: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的時候。秋,清晨。
人物:王大拴、明師傅、於厚齋、周秀花、鄒福遠、宋恩子、王小花、衛福喜、小吳祥子、康順子、方六、常四爺、丁寶、車噹噹、秦仲義、王利發、龐四奶奶等。
情節: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 ...
1、對生活敏銳的觀察、透徹的理解、深刻的洞察,在話劇創作領域逐漸形成的自己獨特的風格,用豐實的創作,奠定了自己在中國話劇發展史上的地位;
2、平淡中見強烈、樸素中寓深意長。作者在劇作中所展現的生活風俗,自然本色,毫無矯飾。往往在這些“小人物”的命運升遷沉浮中,跳動著時代的旋律,在話劇描述中,寄寓了深刻 ...
《茶館》的戲劇結構是獨特的,稱為"圖卷戲"。作品沒有一個完整的情節線索,沒有貫穿始終的矛盾衝突,而是以眾多人物的活動帶動情節的發展。《茶館》第二幕出場的人物有30多個,有臺詞的近20人,但這些人物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每個人的臺詞都不多,在茶館中一閃而過,各自說著自己的事情。劇中人物的活動, ...
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跨越了五十年的時光,所反映的已經不僅僅是社會的點和麵,而是加入了縱深的時間軸,是一個立體的時代的變遷。情節無論是情理之中還是意料之外,故事無論是讓人會心一笑還是扼腕嘆息,都恰到好處地折射著一個時代的風貌。 一個社會可以被老舍先生縮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館之中——市井小民成了主角。仔細琢磨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