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聽聽那冷雨以什麼為主題思想

聽聽那冷雨以什麼為主題思想

  主題:作者表達出濃濃的鄉思,淡淡的鄉愁,撥動著讀者的心絃。他的散文《聽聽那冷雨》抒寫的是深深的思鄉情緒,這種鄉情主要是透過雨聲的描寫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將自己身處臺灣,不能回大陸團聚的思鄉情緒娓娓傾訴,但另一方面這種鄉情也表現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詩詞裡面,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趣在被賦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現得更淋漓盡致。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文章雖說通篇寫雨,寫愁,寫離怨,但決不借那朦朦的愁雲濛濛的雨幕來晦澀自己的觀點,他勇敢地涉足讓庸人卻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讓作品的社會意義、美感價值經歷洗禮和考驗。

  余光中,生於1928年10月21日,卒於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聽聽那冷雨賞析

  1、《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茶花賦》之於楊朔一樣,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創作主張及藝術風格。

  2、文章雖說通篇寫雨,寫愁,寫離怨,但決不借那朦朦的愁雲濛濛的雨幕來晦澀自己的觀點,他勇敢地涉足讓庸人卻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讓作品的社會意義、美感價值經歷洗禮和考驗。此文開篇,作者便將在悽風冷雨中產生的單調感順勢遷延為對歷史與現實的喟嘆:“雨裡風裡,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臺北悽悽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這妙喻準確、簡賅、新鮮,下筆時全然不想著會開罪於何人,只是讓藝術把真情實感饋返給現實——它的母體。大凡真愛,便不必諱言,無須粉飾,且讀這一句吧:“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捲來,這種酷冷吾與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裡,被她的裾邊掃一掃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這聲音來自臺北,1974年。不是“箴言”,卻是“真言”!想當時,正統作家群中詩以“鶯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殺,愧殺!用藝術偽裝現實,藝術只能淪落。

  3、余光中正視現實的勇氣還表現在他不沉湎於歷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輕信來自官邸或酒肆的傳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裡呢?”“在報紙的頭條標題裡嗎?還是香港的謠言裡?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絃……”。難怪他要寫冷雨,聽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絲能清醒頭腦,“淅淅瀝瀝”的雨聲能增聰聽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則沁心潤脾。冷雨,冷語,冷靜的肺腑之語。

  4、行文中,作者決不忽略文字的美感價值。冷雨中誘出了祖宗的詩韻,君不見“渭城朝雨浥輕塵”、“清明時節雨紛紛”都以“變奏曲”形式流韻在字裡行間。作者的“情絲”與雨絲始終交織著,在冷雨中憶起了初臨孤島時的“悽迷”,也憶起了初戀時的溫馨。他相信“商略黃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國方要盡享,也許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許在四川的池塘裡。他想起辭書中“雨”部字塊的繁紜,米家山水畫的雲情雨意,王禹偁為聽雨而造的竹樓以及現今雨城中千傘萬傘的奇觀。雨連著臺島與大陸,連著悠悠的歷史與難盡人意的現實。儘管為文的契機是感慨於海峽兩岸“參商太久”,但此文的審美物件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雨來濯滌自己的愁緒,用雨來勃發讀者的情趣。至於載什麼“道”,完全沒必要讓藝術去屈就。真正的藝術本身自有揚善祛惡,昭示美與光明的功能。關鍵是那藝術要真,不要偽,每個藝術品種都要遵從自身規律去反映現實。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與當代生活節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創作實踐對我們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闢一境。”這評論有深刻的見解,也很公道,會引起作家與散文愛好者的思考。讀《聽聽那冷雨》還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對散文藝術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開拓散文“可讀性”的範圍。所謂“讀”,不僅染人以目,感人於心,還講求易誦於口,悅之於耳。為此,他十分注意詞語的音韻美,化古求新,別具一格。疊字疊句的用法在他筆下出神入化了,讓人一看便不禁吟哦。餘氏對李清照的詞風是偏愛的,“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這句法顯然師承《聲聲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看這句,“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疊字連綿,表態、動態、聲響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質感寫活了。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善用疊字,“詩化”散句,似乎也可稱作“余光中現象”,讀起來有醉人的韻味,那巧構的諧音辭格又轂出一連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一句,“山”、“傘”相諧 ,借喻妥帖,寄寓著無盡的憂思與遺憾。桐城文人“因聲求氣”的觀點,在余光中的散文裡得到了印證和發展。

  5、有時,作者也排出個把長句,但不累贅,彷彿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還是讓短語、短句參差跳躍產生出珠落玉盤的效果,讀這句便知此說不謬:“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僅可誦簡直可唱了。我們得到了啟示:詩句要有節奏,散句也要有節奏;而這節奏千變萬幻,排程得當便是藝術。

  6、同類語或近義詞的連用在文中也不乏見。“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一下子掃過萬水千山,大陸風情,如數家珍。再看這句:“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淒涼,悽清、悽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悽楚之外,更籠上一層悽迷了。”一字之別,入木三分。

  7、讀余光中的散文,對於愛好古典文學的人來說,則常有會心,時而頷首;對於發矇於新文學的青年來說,則知、美兼得,受益匪淺。當然,細心者也會發現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雜陳其間,另有意趣。這表明在對待“民族化”的問題上余光中既堅守主腦又不偏頗自囿,至於文中大跳躍式的聯想和具有現代風格的“情景置換”更能證明這一點。

  8、余光中,現代詩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後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去世前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

聽聽那冷雨中描寫鄉愁有幾個層次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寫春雨勾起作者對故土大陸的孺慕思念之情;

  第二部分,4至13自然段:

  具體抒寫冷雨情思.又分三層;

  第一層,4自然段:寫雨字視覺上的美感;

  第二層,5至12自然段:寫嗅雨、觀雨、聽雨的感受;

  第三層,13自然段:寫20世紀70年代的臺北沒有音韻的雨季;

  第三部分,14至15自然段:寫古屋不再、歲月無情的慨嘆。


聽聽冷雨的寫作時間

  一九七四年春分之夜。   這篇散文抒寫的是深深的思鄉情緒,這種鄉情主要是透過雨聲的描寫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將自己身處臺灣,不能回大陸團聚的思鄉情緒娓娓傾訴,但另一方面這種鄉情也表現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詩詞裡面,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趣在被賦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現得更淋漓盡致。 ...

柳林風聲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柳林風聲》:是一部妙趣橫生的童話小說,書中塑造了幾個可愛的動物形象:膽小怕事但又喜歡冒險的鼴鼠,熱情好客、充滿浪漫情趣的河鼠,俠義十足、具有領袖風範的老獾,喜歡吹牛、追求時髦的蟾蜍以及敦厚老實的水獺。他們生活在河岸或大森林裡,有樂同享,有難同當。 這是一本歌頌友誼的書。   主題思想:我們要像鼴鼠一樣, ...

捉妖記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捉妖記》主要講述了天蔭和小嵐找回胡巴,團聚一堂的閤家歡故事。在這部影片中,“妖”有其象徵意義,它是動物的化身。這部影片傳達的主題思想是人類不要為了自己的貪婪而殘忍對待動物,人和動物共享一片藍天,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

主題思想是什麼意思

  主題思想通常是指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也叫文章主旨。主旨是構成文章內容的兩個基本要素之一(另一個是材料),其中主旨是文章的“靈魂”和“統帥”。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主旨和材料是有機統一的。文章的“主旨”,也叫文章的主題,是指在文章中透過有組織的文字表現出來的目的性,能反映出作者的某種思想、 ...

申屠敦之鼎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抨擊社會上有權勢就可顛倒黑白的現象。   申屠敦之鼎是一個漢語成語典故。一個叫申屠敦的人挖出了漢代的鼎被鄰人仿製,獻給有權勢的貴人。一天,有權勢的貴人宴請群賓,申屠敦正好在場,便說他也有一個相似的鼎。貴人讓他拿出來後,說是假的。眾賓客附和。他十分生氣,爭辯後被眾賓客挖苦得不敢說話。回去後感嘆,權勢足夠改變 ...

分析關漢卿竇娥冤的主題思想

  關漢卿《竇娥冤》的主題思想:在封建社會,人民不僅在人身權利及政治經濟上受壓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當時觀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間公道。封建官吏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況。竇娥開始也受神權思想影響,相信“青天大老爺”能主持正義,賞善罰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她覺醒過來,看清了“衙門自古向南開,就中 ...

圍城的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是什麼

  《圍城》的主題思想:以方鴻漸為代表的這群新儒的命運,不僅包含了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國的破產,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裡的深刻思想,而且在更為深廣的層次上體現了作者對現代社會及人生的哲學性思考。   《圍城》的藝術特色:作品以淵博的知識,昇華的妙筆展現了作者的諷刺才能。清詞趣筆連珠妙語在作品中隨處可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