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蹟如下:
在去四川藏區福利學校支教前,胡忠謝曉君夫婦都是成都某名校的老師。
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關於甘孜州康定縣塔公鄉一所孤兒學校急需老師的報道,動了支教的念頭,得到妻子的支援。3年後,謝曉君帶著3歲的女兒也來到這裡支教。
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遠、條件更艱苦的學校創辦,她主動前往當起了藏族娃娃們的老師、家長甚至是保姆。
事蹟如下:
在去四川藏區福利學校支教前,胡忠謝曉君夫婦都是成都某名校的老師。
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關於甘孜州康定縣塔公鄉一所孤兒學校急需老師的報道,動了支教的念頭,得到妻子的支援。3年後,謝曉君帶著3歲的女兒也來到這裡支教。
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遠、條件更艱苦的學校創辦,她主動前往當起了藏族娃娃們的老師、家長甚至是保姆。
1、抗擊疫情感人事蹟優秀徵文一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因為有了他們,日常的保潔消毒、治安巡邏、配送分發盒飯等工作才得以有序運轉。他們,便是共有400餘人的雷神山醫院物業團隊。
2月16日,作為有著11年臨床護理經驗的武漢地產集團物業公司業務骨幹楊玲得知雷神山醫院ICU病房正式啟用後,主動請纓:“我有經驗,ICU病房我不進誰進!”
在她的帶領下,物業團隊4名成員承擔起2間ICU病房和護士站等區域的保潔工作,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除了正常保潔,楊玲還要負責1間ICU病房裡儀器裝置、病床的消毒殺菌工作。“每個患者病床旁都有一個1.2米高的大號垃圾桶,平均一天要清運30多袋醫療垃圾。”楊玲說。
疫情發生前, 陳偉偉是一名專職網約車司機。1月27日晚上11點,看到朋友圈裡招募雷神山醫院物業人員的訊息,他打了一個諮詢電話,兩天之後就報上了名。“就如當初選擇當兵一樣,我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情。”自2月2日進駐雷神山醫院,陳偉偉和30名組員便負責32個病區的醫療垃圾轉運工作。
剛到雷神山醫院,陳偉偉和同伴每天要負責100袋垃圾的清運。隨著收治患者人數增加,這個數字不斷攀升,600袋、1000袋……任務最重的一天,陳偉偉凌晨3點半才下班,回宿舍只睡了3個多小時又繼續工作。
“陳偉偉快來收垃圾,A16病區垃圾堆滿了。”微信工作群裡的訊息幾乎沒斷過。作為組長,不管誰呼叫,陳偉偉都第一時間回覆並趕到。“誰都怕病毒,但不能因為怕就不處理,我願意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
雷神山醫院的物業管家、黨員李炫汐已經堅守崗位一個多月。1993年出生的李炫汐,負責雷神山醫院的裝置維修、生活物資採購等工作。剛開始,醫院2天之內有12個病區開放,各病區護士長對物業工作的要求不盡相同。李炫汐按照各病區的要求協調跟進,每天都要接120多個電話。
為了制定精準的物業工作流程,李炫汐一次又一次進入隔離區病房和垃圾轉運隊,測算每個人的任務量。李炫汐說,“危險的確是有的,可武漢養育了我,這個時候我要回報這個英雄的城市。”
2、抗擊疫情感人事蹟優秀徵文二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數佔確診人數的比例不斷下降,治癒率也顯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重症醫學專家。17年前他曾參與抗擊非典,17年後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線。他說,我是一名老兵,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童朝暉每天要巡診兩到三家醫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漢,還要奔赴孝感、黃岡、黃石、鄂州等地指導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個床位,他都會向主管醫生和護士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督促醫護人員專注於每一個診療細節。
17年前,童朝暉在北京臨危受命,擔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無一病亡。17年後的今天,他再次請纓來到疫情一線。
剛到武漢時,童朝暉用了兩天時間,把當時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醫院的收治情況摸查了一遍,並做了詳細的查房筆記,總結新冠肺炎的發病特徵,為後續來到湖北的重症醫務人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目前,湖北已彙集了1.9萬多名重症專業醫務人員。
每天在不同醫院的重症病房之間奔走,分析病例、參與救治,忙碌之餘,童朝暉還會及時整理發現和思考,寫下診療日記。關口前移,就是他和專家們經過臨床觀察和研討之後,提出的重要診療建議,已經納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經過他們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復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診,晚上回到駐地,童朝暉還會和國內外的同行們交流會診心得,探討和分享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
童朝暉是湖北黃岡人,父母就住在離武漢兩個小時路程的黃岡蘄春縣,而來武漢的這50多天,童朝暉卻沒進過一次家門。母親發來微信說:你聽從黨的召喚,從北京來到武漢。我們為你感到驕傲,我們二老在家不出門、不串門,你不必擔心,就是守望你早日歸來。
1、劉盛蘭是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蠶莊鎮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屬於當地分散供養的“五保”老人。1996年就開始拾荒助學。18年來,他總計捐資助學10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由於最近腿疼得走不動,不得不暫停拾荒賣錢,但他捐資助學的腳步依然沒有停下。
2、張海迪,漢族,山東省文登市人,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1983年3月7日,團中央舉行命名錶彰大會,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光榮稱號,並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