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臘八節的傳說+臘八節的由來故事100字

臘八節的傳說 臘八節的由來故事100字

  臘八節的傳說 臘八節的由來故事100字

  按佛教記載,釋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銷骨立,遂發現苦行不是究竟解脫之道,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牧女呈獻乳糜,食後體力恢復,端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於此日舉行法會,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臘八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後,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臘八”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已有與“臘”相關的臘祭的習俗,節期在臘月,具體日期並不固定,該臘祭習俗被後人視作“臘八節”的來源之一。據西漢戴聖所編的《禮記·郊特牲》輯錄,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義》中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為臘。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因“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之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臘祭的物件,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不過在這天並不喝臘八粥。

  其他傳說:

  赤豆打鬼

  據說上古時期,有惡鬼專門作祟,小孩子生病、人們品行不端等都是因為惡鬼的原因。而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單畏懼赤(紅)豆,所以人們在臘月初八這天熬粥,借粥裡的紅豆、赤小豆來打鬼,驅疫迎祥,這才有“赤豆打鬼”之說。

  紀念修長城勞工

  當年秦始皇下令修長城,民工們日夜趕工不能回家,管飽全靠家人送糧,難免有很多人家裡隔山隔水,路途遙遠,不少人餓死在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這天,民工們把自己殘存的雜糧放在一起煮了一鍋粥,每人一碗來抵禦寒冷。後來為了紀念這些民工,人們每年煮臘八粥喝。

  牢記祖先勤儉美德

  西晉有個青年人,平日裡遊手好閒,好吃懶做,家裡人幾次相勸他都無動於衷,一直拖到了臘月初八那天,家裡斷炊了。小夥子搜刮完家裡的米缸糧倉也就幾捧雜糧而已,無奈之下他只好把這些雜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從這之後他痛改前非,辛勤勞作。而人們便由此流傳開來,藉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煮粥喝,既表示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紀念岳飛

  當年岳飛率將抗金於朱仙鎮,正值嚴冬臘月,數九寒天,岳家軍飽受飢寒交迫之苦,當地百姓端粥相贈,岳家軍飽餐百姓的“千家粥”之後渾身暖和,體力恢復,大勝而歸。這天恰是農曆臘月初八,人們後來為了紀念岳飛及岳家軍的保家衛國精神,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煮粥,漸成習俗。

端午節的由來故事100字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的由來故事100字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後世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習俗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習俗有著集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由來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習俗主要有賽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每到端午佳節,各種賀節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節味濃郁,熱鬧喜氣。正如歌謠:“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掛香囊;門插艾,香滿堂;龍舟下水喜洋洋。”

寒食節的由來簡介100字 寒食節的傳統活動

  寒食節的由來簡介100字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相傳當年重耳(晉公子重耳)周遊列國,歷盡艱辛。一次,他捱餓難熬,百般無奈時,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後來重耳當了國王(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親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與其母被燒死。重耳十分後悔,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活動

  在清明節前。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叫寒食節。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寒食節,或認為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古稱,而把它們混為一談,其實不然。清明在農曆三月初,而寒食節是在農曆二月。寒食節有兩項重要活動,一是禁火,二是掃墓。

  禁火

  按《周禮》上說的,寒食節禁火是為了“三月出火”。按照當時的習俗,每當仲春一二月,人們將火種滅掉,到三月時再由宮內將新的火種傳入民間,新火與舊火交替之日就是寒食節。

  然而,有天文學家提出後人將內火和出火理解成燃燒之火是一個極大的歷史誤會,此處的“火”字,原本是天文學上的星名,就是指大火星,大火星是天蠍座Q星,中名心宿二,又名商星。它是我國遠古時代用以定季節的主要標誌星。那時的天文官員就稱為火正。所謂“三月出火”,實際上是指三月初傍晚大火星出現於東方。二月龍抬頭,三月火出和五月大火中,是同一組天象在不同季節所處的不同方位。觀測它們的方位,對於確定季節十分重要。我國一向以農立國,準確地確定春播季節對農業生產來說尤為重要,因此要設專管火的官員每年向人們通告禁火和出火。

  掃墓

  寒食節的另一項活動是掃墓,此項活動包括給墳頭添土,修整樹木,剪除雜草,打掃墳塋,祭祀祖先等。自居易《寒食野望吟》記述了寒食節掃墓時人們淒涼和傷感的情懷:

  烏啼鵲嗓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離死別處。

  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現在,福州地區,在多數人清明祭掃先人墓地的同時,一些村鎮居民習慣選擇重陽節掃墓。而地處福州地區西部的閩清縣,許多人傳統的掃墓時節是中秋節前後,清明不進行任何祭掃活動。在南部的莆田,掃墓時間分為清明、重陽和冬至,冬至為大部地區和市區的主流,清明掃墓的地區分佈在沿海,也僅進行一次。而在閩南漳州,掃墓時節為三月初三,俗稱“三月節”,也即古時的上巳日,相對較為特殊。這個時間掃墓的習俗也傳到了臺灣,造成漳泉裔民眾掃墓的時間差。


寒食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的來歷故事100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100字   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

寒食的來歷故事100 寒食的簡短來歷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100字 寒食節的簡短來歷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 ...

上巳由來簡介100 上巳是怎麼來的

  上巳節的由來簡介100字 上巳節是怎麼來的   有說法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以驅除邪氣。當蘭湯沐浴成為一種辟邪法術時,這種沐浴活動就必須由專職的女巫進行組織和領導。另有一種觀點認為上巳節起源於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動。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動本是男女春日相歡、婦女祈孕的信仰行為,而持蘭草或香薰草藥沐 ...

秋分節氣的由來 秋分由來簡寫100

  秋分節氣的由來 秋分由來簡寫100字   “鬥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80度,陽曆時間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舊曆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陽光直 ...

復活節的來歷 復活節的由來簡介100

  復活節的來歷   復活節是紀念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後復活的節日,基督徒和西方信基督教的國家都過這個節。   因復活節是紀念主耶穌復活,所以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根據聖經上的記載,上帝的兒子耶穌出生在猶太伯利恆鎮客棧的馬廄中,當祂三十歲的時候,開始傳道,並先後挑選了十二個門徒跟隨祂。三年半中,祂醫病 ...

八月十五中秋節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100

  八月十五中秋節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100字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   “中 ...

端午節的故事100

  1、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