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臘八節習俗食俗傳說

臘八節習俗食俗傳說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在我國民間,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

  “臘”在古代原本是一種在歲終進行的祭祀的名稱。東漢蔡邕《獨斷》一書中明確地說:“臘者,歲終大祭。”應劭《風俗通》一書中亦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們的許多風俗習慣都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絡。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人們便認為這是天地諸神及祖先幫助護佑的結果,於是便要舉行盛大的祭典,來祭祀掌管風、雨、田、農的天地諸神和自己的祖先,以示感謝,並乞求來年風調雨順。又因為在農民的生活中,人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較忙的,只有冬藏之季比較空閒,所以,臘祭常於年底舉行。久而久之,人們就把舉行臘祭的歲終之月稱為“臘月”了。

  可是,在秦漢以前,由於各代所使用的歷法不同,因而臘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據一些典籍記載,一直到了秦漢以後,人們才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農曆十二月作為歲終的“臘月”固定下來。可直到此時,臘祭舉行的日期仍不固定———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底,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當時多數的臘祭都定在了十二月的戌日即臘月初八這一天,再加上當時臘祭所祀之神又正好是8位,人們就把臘日固定在了臘月初八這一天。此後,臘八之說便逐漸流傳開來併成為一個傳統的民間節日———臘八節。

  早先有戶農家,就老倆口守著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裡,早出晚歸,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五穀豐登。老婆是個勤儉人,院子裡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說大小夥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孃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遊遊逛逛,什麼活也不幹。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孃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

  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著滿頭白髮,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裡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臥床不起,把小倆口叫到床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倆口託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裡糧缸米、櫃裡棉花箱裡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裡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著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裡顆粒無收,家裡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倆口屋裡沒火,身上衣單,肚裡沒食,蜷縮在涼炕蓆上“篩糠”。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著。突然發現炕縫裡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裡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裡。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乾菜葉...凡能充飢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颳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

    臘八粥的傳說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臘八蒜的由來

  農曆十二月,習俗叫做臘月。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是我國相沿成俗的臘八節。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泡臘八蒜得用紫皮蒜和醋(據說紫皮蒜泡出的蒜脆香,但現在市場上很少有紫皮蒜了,一般的蒜也可),將蒜瓣去皮,裝入小壇,浸入醋封嚴,至除夕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辣味兒去掉了很多,而醋的味道中也平添了很多蒜香。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冷盤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據說這臘八蒜還有些來頭,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近年關了,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但是快要過年了,中國人總講個面子和彩頭,總不能殺到人家家裡大喊:“欠債還錢”。於是收債的就會泡上一些臘八蒜送人。欠債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年關了,一年的債務該清算清算了。“蒜”“算”同音嘛。北京有句老話說:“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用臘八蒜當作催債提示,倒也算是難得的苦心。

  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其他食俗

  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臘八面: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陝北人怎麼過臘八節?臘八節習俗

  2014-1-16 15:07: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陝北地區從古到今,文化底蘊十分濃厚,尤其年節文化,更是獨特。臘八節也是陝北重要的節日。臘八這一天,陝北人同樣要吃臘八粥,但陝北人不叫臘八粥,而把臘八粥稱作“燜(men)飯”。

  “燜飯”的用料十分講究。一般以陝北特產黃軟米為主,就是將當年打下的軟糜子放在土炕上炕幹,接著在石碾上將軟糜子碾掉外殼,然後用簸箕簸掉糜糠(外殼),剩下的就是黃軟米。黃軟米煮熟之後又軟又黏,味道甜美。過去陝北做“燜飯”必須以此為主料。

  如果沒有黃軟米,用酒穀米也可以。酒穀米也是一種軟米,但品質、色調、黏度均比不上黃軟米。再加紅小豆、豇豆等各種豆子。有些地方也加一些乾果類的,如紅棗、葡萄乾等,一般也要湊足八種。還有的用白麵捏製一些類似鳥的腦袋、老鼠的尾巴等加在裡面,說是這樣下一年的莊稼地裡沒有老鼠和麻雀等自然災害。這一天,陝北一些地方禁忌吃菜,據說吃了菜,第二年莊稼地裡容易生長雜草,會造成糧食減產。

  陝北人做“燜飯”不在臘八節的早晨,而在臘八節的前一天晚上。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的婆姨們把白天準備好的黃軟米、豇豆、紅小豆以及紅棗、葡萄乾等放在鐵鍋跟前。豇豆、紅小豆等豆子事先就要浸泡,這樣便於煮熟。等水燒開了,先把各種豆子放進去,煮上一段時間,等豆子快要熟的時候,再把黃軟米、紅棗、葡萄乾等煮進去。這時用旺火燒,等水大開之後,就把火壓小,用慢火慢慢煮,煮上一小會,再把火往小壓,直至鍋裡看上去冒些小氣就行,這樣鍋裡的粥就處在一種“燜”的狀態裡。這應該就是叫“燜飯”的原因吧。

  好的“燜飯”就是不幹不稀,又黏又軟,綿香甘甜。常聽奶奶和母親說,做“燜飯”主要難在 “燜”上,火大了,“燜飯”會燒糊;火小了,往往“燜”不熟,即使熟了,但香味不濃。因此,既要掌握好火候,還要下料適當,包括用水的多少,都有很大的關係,水少了,“燜飯”會太乾,黏度不好,吃起來乾巴巴的,口感不好。水大了,就會做成稀飯。做“燜飯”的確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過去,有的婆姨做不了“燜飯”,就請人來做。有經驗的做的好的,把火壓好後,就上炕睡覺去了。一覺睡到第二天早晨天大亮,然後起來,用小鐵勺盛上一些小麻油,放在火上加熱後,再加上一些蔥花炸黃,然後揭開鍋蓋撲在“燜飯”上,這樣一鍋又黏又軟香噴噴的“燜飯”就做好了,便可以吃了。

  吃“燜飯”前,男人或男孩先盛上一碗“燜飯”,用筷子夾些“燜飯”放在灶王爺前,然後是窯面上的天神、土地神龕,再是石碾、石磨、倉窯、牲畜圈棚和院前的果樹、棗樹上都要粘上一些。有的地方還拿“燜飯”餵雞、羊、豬、牛、驢等牲畜。這樣做的目的是期待來年枝繁葉茂,六畜興旺,五穀豐稔。這個習俗應該就是古代“臘日”這一天祭祀天地神靈,驅邪避災,祈求豐收和吉祥習俗的保留。

  陝北在進入臘月的第一天,大人都要給孩子吊“臘牌牌”(有的地方叫“棗牌牌”),就是用細麻繩把紅棗、乾草節、煮熟的黑豆(過去用作餵驢的飼料)間隔性地穿成串,在末端綴上五色絲線、彩色布條和一粒蒜瓣,然後吊在孩子胸前衣服的左右上方,一個孩子胸前吊兩串,一直要吊到臘月初八。到了臘八這一天,就可以取下“臘牌牌”,孩子們就可以吃掉上面的紅棗、黑豆。因此,臘八也是孩子們快樂的節日。這個習俗,包含著陝北撫育孩子的一個獨特理念:孩子小時候要“賤”, “賤”了好撫育。因此在“臘牌牌”上穿上牲畜吃的乾草節和煮熟的黑豆(過去用作餵驢的飼料),期盼孩子就象牲畜一樣皮實,也沒有惡煞邪氣來侵害。

  農耕社會,莊稼收成的好壞至關重要,農民都有事先知道來年收成好壞的慾望。臘八這一天,陝北的農民都有預測天氣,看來年莊稼收成好壞的習慣。這一天天氣如果晴朗,來年的莊稼一般就不會太好;如果這一天天陰的厲害,黑沉沉的,來年的莊稼就會豐收。陝北農諺中“明冬暗年黑臘八”,說的就是這一現象。這一天,也有將第一碗燜飯放在院牆的高處或碾磨上,等燜飯凍結之後,觀看飯面的凹凸來預測來年的豐稔與歉收。也有用碗將飯湯倒在院處,觀看裂紋情況來預卜的。這些預測不是迷信,而是陝北農民世世代代從事農事活動的經驗總結,凝聚著陝北農民的智慧。

  過去,臘八這一天,出嫁的女子不能在孃家過夜,有些地方說,不忌臘八妨婆婆;有些地方則說妨孃家爸爸。俗語有“不忌臘八,婆婆變成哈巴”和“不忌臘八,會死孃家爸爸”。因此,出嫁的女子都要在過臘八前回到婆家。這種習俗過去十分講究,現在一些偏遠的農村仍然流傳,但已經很少了。

  陝北俗話有“過一個臘八,長一根钁把”的說法,意思是說,過了臘八,白天的時間就長了不少。過去,陝北農村一過臘八,就開始著手來年農業生產的準備工作,如掏羊圈、補口袋、墊鞍帳、編筐簍等等。現在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這些活計大都消失了。但作為社會生產印記,恐怕還要長時間留存。

  臘八,在陝北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日子,上承冬至,下啟立春,臘八一過,紅紅火火的年節就快到來了。

冬至節的食俗

  古時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乃上天賜予的福祉,所以這天大多休息,軍隊整體,邊塞閉關,商旅停業,朝廷不理事,官衙放假,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作客,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冬至亞歲宴”的名目甚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吃冬至肉”

  是南方冬至掃墓後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兩種,分時有許多規矩。加區別學歷高低,清有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級,民國有高小、中學、大學、留學四級,以示鼓勵;優先照顧老人,在50、60、70、80、90年齡段,數量依次遞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積金或富家捐款購置,族長主理其事在當時被視作一份厚禮。

  “供冬至團”

  也見於江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麵糰,內包肉、萊、糖、果、豇豆、赤豆沙、蘿蔔絲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親鄰或待客,是冬至亞歲宴上的必備食品之一。

  “餛飩拜各”

  是北方的冬至食俗。《燕京歲時記>說;“(冬至)民間…唯食餛純而已。”《帝京歲時廣記》說;“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之所以選用餛飩拜冬,是因為“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摘自《燕京歲時記》


臘八習俗:臘八粥講究原料越多越全越好

  據史籍記載,臘八是儒、佛兩家的節日。據《禮記》記載,天子有八位大臘神,從伊耆氏開始實行臘祭。臘的本意是索求,一年十二個月,歲終聚合各種物品來祭祀臘神。臘祭的主要物件是祭祀最先種植穀物的嗇神和主管穀物的司嗇,以此報答他們對穀物豐收的庇護。漢代時以冬至後的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改為十二月初八,並正式定為節 ...

臘八是幾月幾號 臘八習俗有哪些

  我們大家都聽說過臘八節,每到年底就有人說臘八節快要到了,但對於臘八節的具體日期還是有部分人不清楚,那麼我們便了解一下臘八節是幾月幾號?臘八節習俗有哪些?   臘八節是幾月幾號   臘八節是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八日,2021年臘八節為陽曆1月20日。臘八節又是“佛成道節”。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於十二月初八 ...

臘八習俗

  1、臘八節習俗,大家都要吃臘八粥,然後人們紛紛開始置辦年貨了。為準備好祭拜祖先神靈的物品。其“臘者,逐疫迎春”是去寫除惡的一天,驅散一年的壞運氣。   2、臘八節,俗稱“臘八” ,日期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古時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 ...

臘八習俗有哪些 臘八有哪些

  臘八節的習俗有哪些 臘八的食俗有哪些   冬祭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 ...

德昂族飲食習俗:日常日食的不同

  德昂族日常飲食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穀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那麼,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德昂族文化看看德昂族飲食習俗:日常食俗與節日食俗的不同。都有哪些的不同?   日常食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穀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如 ...

臘八的祭祀習俗

  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 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那麼,臘八節有何習俗呢?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 ...

習俗

  ①禁菸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②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