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可以理解為吃的,引申為美食,舌尖上的美食就是美食的意思。自《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以後,“舌尖體”也開始走紅,不僅有“舌尖上的安徽”、“舌尖上的平潭”,還甚至出現了“舌尖上的母校”,如“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等等。更有創作“舌尖上的清華”的網友樂此不彼地並按照《舌尖上的中國》的結構,同樣設計出7集,來展現高校美食。
舌尖可以理解為吃的,引申為美食,舌尖上的美食就是美食的意思。自《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以後,“舌尖體”也開始走紅,不僅有“舌尖上的安徽”、“舌尖上的平潭”,還甚至出現了“舌尖上的母校”,如“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等等。更有創作“舌尖上的清華”的網友樂此不彼地並按照《舌尖上的中國》的結構,同樣設計出7集,來展現高校美食。
網路配圖吃花,其實並不是一件新奇的事,很多養生書籍上都有關於古人吃花的記載,像是用桃花泡酒,就有舒筋活血的功效。屈原在《離騷》中有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菊之落英”,聽著十分有浪漫主義色彩,彷彿吃下花去,氣息都會慢慢華麗,叫人忍不住也向往起這道骨仙風、詩情畫意的生活來。實際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吃花的機會並不少,只是一直沒有注意到罷了,比如說點心中的桂花糕、塗麵包用的玫瑰醬、泡茶喝的茉莉花茶等等。這次我們想到為何不用花來做成菜餚,一定會是大受歡迎的季節恩物。天氣太熱,容易沒有胃口,太油膩的吃不下,太清淡的又沒有味道,所以鮮花就成了頗合時宜的入饌食材,能給餐桌減輕負擔,增添一些愉悅的氣息之外,更有引人入勝的好滋味。以鮮花作為烹飪的食材,手法上要注意儘量以清淡為主,避免了煎炸,也不宜用過多的調料,這樣花朵本身的香味就得以最大程度地保持,也保證了菜品有色香味的同時卻不會過於濃膩。鮮花的烹調方式有很多,據說古人吃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鮮花放於身邊,將香氣“吃”下,聽著很有傳奇色彩,但仔細看來,正如在家中點綴美好的鮮花會給人帶來愉悅感;另一種是實實在在地吃花,花也有神有氣,能夠幫助身體恢復失調的平衡,注重以氣養氣、以神養神的傳統養生,自然會推崇鮮花為最美妙和夢幻的養生食材。也有營養學家指出,花朵是植物的精華,除了花卉之外,沒有哪一種食物能如此全面地包括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看來,吃花風潮的興起不會是太遙遠的事了。
春捲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時稱為春盤。清代以後製作上有了改進,其餡料由芹、韭、筍組成,表示勤勞、長久、蓬勃之意。以後成為四時皆備的小食,稱為春餅。製作用料逐步改進。現代潮汕春餅的用料和製法:將面料製成的薄餅皮披開,放入用魚露、味精、胡椒粉、麻油、豬油攪拌均勻的綠豆瓣,豬肉,鮮蝦肉,香茹,蝦米和蒜茸,包成卷狀,用稀麵糊粘緊接合處,放入約180℃的油鍋炸至呈金黃色。其特點是:外皮酥脆,餡料濃香。
菜頭粿民間小食。又稱蘿蔔糕。菜頭系蘿蔔俗名,菜頭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種,每逢過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有蒸制。製作時先將蘿蔔颳去粗皮,下鼎鍋炒軟,加入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同米漿、薯粉拌勻,然後入蒸籠內(先用布墊於籠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為熟。做法:蘿蔔絲不經炒過,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調勻再入蒸籠蒸熟。食用時將菜頭粿切塊,下平底鍋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即成。菜頭粿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鴨母捻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原名為糯米湯圓,現以潮州市太平路尾傳統名店胡榮泉製作的鴨母捻最為正宗。鴨母捻類似北方的湯圓,傳統制作要求嚴格。鴨母捻的餡有四樣,即綠豆餡、紅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餡約15克。鴨母捻放在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傳統賣鴨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餡各不相同,為區分每粒餡的不同,在包的時候,不同餡的鴨母捻形狀各異,如有的形狀略圓、有的略尖等,各有記號。
綠豆糕汕樟林古港,是明清年代“紅頭船”的“通洋總彙之地”。每逢中秋佳節,千家萬戶手巧藝妙的賢慧婦女,常喜愛加工製作美食糕點———綠豆糕,其傳統技術工藝和加工製作方法考究,蒸熟後金碧晶瑩,入口清香甜美,風味獨特,既是一味適合時令的可口藥膳糕點,又是樟林飲食文化獨創的一種營養豐富的美食,堪稱是潮汕地區中秋糕點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