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舞龍、鬧花燈、放鞭炮的節日是元宵節;
2、元宵節,又稱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舞龍、鬧花燈、放鞭炮是元宵節幾項重要的民間習俗;
3、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跟隨在領舞者之後,整條龍在音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佇列噴跑;
4、鬧花燈的習俗始於東漢,南北朝時已經成為民眾的元宵習俗,唐代燈會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為期三天,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不少的燈會燈展,較為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
1、舞龍、鬧花燈、放鞭炮的節日是元宵節;
2、元宵節,又稱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舞龍、鬧花燈、放鞭炮是元宵節幾項重要的民間習俗;
3、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跟隨在領舞者之後,整條龍在音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佇列噴跑;
4、鬧花燈的習俗始於東漢,南北朝時已經成為民眾的元宵習俗,唐代燈會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為期三天,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不少的燈會燈展,較為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
舞龍,鬧花燈,放鞭炮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每到春節,總會有許多關於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爭論,或主張,或反對,不一而足。但是,當很多人以“禁止”或“不禁止”為核心進行討論時,這本身就是一個誤區。無論是“禁止”還是“不禁止”,其訴求目標都是政府公權力,而不是公民自身的權利,因為公民本身並不存在“禁止”或“不禁止”的權力。
燃放煙花爆竹本是中國民俗,民俗既然成其為“俗”,便有其文化的正當性,但正當的未必就一定是完美的。正當,所以不可以簡單給予禁止。倘若其中惡的因素較多,便需要移風易俗。由於在歷史演變中許多風俗往往會呈現出不適應於新時代的惡的因素,所以任何民族的風俗都不會固定不變,一面有繼承,一面有風化更易。中國曾經有廣泛的野合風俗,孔子就是這種風俗的產兒,但孔子之所以當時就被認為出身卑賤,便是中國人那時已經進入到了拋棄野合之俗的階段,但到了民國在西南地區尚有野合殘存。有惡的因素,稱之為惡俗未嘗不可,但惡俗也是民俗,斷然就給予禁止,乃是使用公權力對民間生活方式的粗暴干涉。移風易俗終究還是需要依賴於民眾的自覺,需要有風化遷移的緩變時間。
以為有惡的因素,或以為是惡俗,就不承認屬於民俗,把民俗看做必須絕對的善,乃是極端主義。中國古代發明中,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當數火藥的發明。火藥的發明在宋朝結出兩個果實,一是火炮,二是爆竹。當蒙古人把騎兵作戰藝術推到巔峰時,宋朝也為未來終結騎兵奠定了偉大基礎。宋朝人同時也奠定了中國燃放煙花爆竹的風俗基礎,歷千年不衰落,演變為今天世界性的燦爛煙花。宋朝以後火炮在中國的不進步,結果是接過了火炮技術的西方回過頭來轟開中國大門。倘若中國今天放棄燃放煙花爆竹的民俗,若干年後中國人就將蜂擁到外國去觀看煙花。因為有火災,有傷人,就祈求公權力斷然給予禁止,或者看不到有火災、傷人,而沒有約束地放任,終究是一個極端與另一個極端的選擇,而不知道有第三條道路的探索。
其實當在中國議論禁止或不禁止的時候,對官方並沒有真正的約束力。在中國西南地區,官方組織有正月初三、正月十五、三月初三等名目的花炮節。1991年起,湖南官方組織有中國瀏陽國際花炮節。與湖南一樣屬於主要花炮生產地的江西,官方組織有中國國際花炮文化節。規模最大的,當數2000年開始舉辦的上海國際音樂煙花節。其它還有杭州西湖國際煙花大會、大連煙花爆竹節、上海金山國際沙灘音樂煙花節、三亞音樂煙花節等等。政府有盛典,燃放煙花爆竹几乎是不可缺少的節目。所以,所謂禁止不禁止,不過是針對民眾才有效力。官方想燃放,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而且偏偏找最熱鬧的地方去,上海官方是在浦東世紀公園燃放,杭州官方是在西湖燃放,平頭百姓可以去世紀公園、西湖燃放嗎?
民俗民俗,載體在民,而非政府。其興衰只能是決定於人民自身,在現代就是決定於公民自身的意識。公民意識不是祈求公權力,而是依賴於自身的自覺。倘若以為燃放煙花爆竹是惡俗,是自己不能接受和參與的,就要從自己做起,而不是一邊捂著耳朵、戴著口罩,一邊燃放,也不是一邊責罵,一邊湧進人流去歡呼什麼盛典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