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三基色:紅、黃、藍,也即:CMY;所有顏色均可從三基色調配而來,但實際上,有時要用到黑色、白色,光的三元色:紅、綠、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RGB,所有色光均是紅、綠、藍疊合而來的。
色彩三基色:紅、黃、藍,也即:CMY;所有顏色均可從三基色調配而來,但實際上,有時要用到黑色、白色,光的三元色:紅、綠、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RGB,所有色光均是紅、綠、藍疊合而來的。
色彩三元素:是用色彩可用的色調、色相、飽和度、純度和明度來描述,人眼看到的任一彩色光都是這三個特性的綜合效果,這三個特性即是色彩的三元素,其中色調與光波的波長有直接關係,亮度和飽和度與光波的幅度有關。明度高的顏色有向前的感覺﹐明度低的顏色有後退的感覺。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
懸艾葉、菖蒲、蒜頭: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採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貼上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互動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寫符唸咒: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像於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於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後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