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花鼓戲的起源在哪裡,花鼓戲的由來

花鼓戲的起源在哪裡,花鼓戲的由來

  戲劇起源於民間,它的種類有很多,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等。戲劇是模仿一個故事情節,將它以歌曲或者舞蹈的形式表達出來。那麼花鼓戲的起源在哪裡?本期花鼓戲文化為你揭曉答案。

  湖南花鼓戲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瀏陽縣誌》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說:“又以童子裝丑旦劇唱,金鼓喧闐,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說明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

  又據楊恩壽《坦園日記》清同治元年(1862),楊恩壽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即花鼓戲)中,已有書生、書童、柳鶯、柳鶯婢四個角色,而且情節與表演都較生動,說明這時的花鼓戲不但已發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戲,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規模。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

  後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打鑼腔主要劇目有《清風亭》、《蘆林會》、《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調主要劇目有《劉海戲蟾》、《鞭打蘆花》、《張光達上壽》、《趕子上路》等。這樣,便形成了藝術上比較完整的地方劇種。

  早期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閒從藝。光緒以來,這種班社發展較快,僅寧鄉、衡陽兩縣就有幾十副“行箱”,藝人近200人。訓練演員採取隨班跟師方式,也有收徒傳藝的,稱“教場”或“教館”,每場數十天,教三、四齣戲。過去,由於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臺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地分別成立專業劇團,進入城市劇場公演。

  劉海砍樵為其經典曲目,膾炙人口,一直為人們傳唱。

  據1981年統計,全省有花鼓戲劇團54個,併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1957年,湖南省戲曲學校成立,設有花鼓戲專科。傳統劇目各地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

  花鼓戲,中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戲。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陝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

  它源自湘南民歌發展而成,從一旦一醜演唱發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按其結構和音樂風格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四類,都有粗獷爽朗、地方色彩濃郁的特點。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

  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花鼓戲藝術有較大發展,不但整理瞭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如《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

  【結束語】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經過多年的傳承,花鼓戲已經融入了地方文化中,是地方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

花鼓戲的特點,花鼓戲的主要特點

  巴爾扎克說過:戲劇具有驚人的巧思匠心,而又一清如水。空氣在畫面流動,沒有一個人物閒著。花鼓戲由民歌而來,人們將其改編,漸漸地就成了花鼓戲。那麼花鼓戲的特點有哪些呢?本期花鼓戲文化帶你來看看。

  花鼓戲初為“童子裝丑旦對唱”形式,表演內容多是農村青年的生活趣事,如《看牛對花》、《扯筍》等。後來,演員由原來的小丑,小旦2人對唱再增加1名小生,演唱形式也開始有了規範。

  表演時,一唱眾和,以鼓擊節的打銅腔開始形成;由民歌發展起來的川調,亦具板式雛形。同時吸收湘劇中的伴奏曲牌和鑼鼓點子。繼之,演員中又增加老生、花臉兩個行當。此後,劇目逐漸增多,如《蘆林會》、《青風亭》、《山伯訪友》等等。及至行當基本齊全,聲腔體制漸趨完善,題材逐漸豐富。至此,花鼓戲作為區境的一個主要劇種,乃逐漸發展成熟。

  形成與發展:益陽花鼓戲是湖南比較有名的地方劇種,已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以前亦稱楚劇。

  花鼓戲的“正調(單句子)”長於敘事,亦善抒情,是使用得最多的一個曲調,在其結構上有重複與其承轉合兩種形式。它為五聲宮調式演唱哪個時演員根據唱詞,結構臨時轉調,這種唱法藝人們稱為“敗韻”,在湖南花鼓戲系統中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由於“正調(單句子)”板式靈活,唱法變化多端,後又派生出了哀調、夢調、垛子、一字調等。

  通城花鼓戲“西湖調(夾句子)”是一個敘事性較強的曲調,雖與長沙花鼓戲西湖調同宗,並且句式結構、調式相同,但由於各自強調的骨架音不同,故而行腔各異,加之不同的語言特點,地理環境和風俗習慣,無論從廣泛與否、唱法和風格乃至給人的直接感受個實際效果等方面都是有著明顯區別的。

  花鼓戲中的“琴腔”是通城花鼓戲的主體聲腔,他是在保留梁山調基本特徵的基礎上與湘東北地區的語言、民歌、風俗音樂有機融合,發展成為具有極具特色,為湘鄂贛毗鄰地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聲腔。

  板式結構上“琴腔”除保持單、夾句子基本形態外發展產生了“兩板半”,類似“快板”的“緊板”和類似“導板”的雙悽頭單悽頭,以及梢腔的首尾擴大變化形式。從而增加了新的節奏層次和新的板式變化。故在湖南花鼓戲系統中獨樹一幟。

  【結束語】戲臺是我們小時候玩耍的地方,那是我們滿滿的童年回憶。雖然那時候我們不懂戲劇是什麼,但我們被那表演深深地吸引了。

花鼓戲起源於哪裡

  1、花鼓戲源出於湖南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

  2、花鼓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是全國地方戲曲中同名最多的劇種,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戲。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陝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在眾多名為“花鼓戲”的地方戲曲劇種中,屬湖南花鼓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3、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南花鼓戲藝術便有較大發展,由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整理創作的《打銅鑼》《補鍋》《劉海砍樵》等劇目,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的喜愛。


獨具特色的花鼓戲哪裡的地方戲

  張愛玲說過: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袖珍戲劇。戲劇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看來是不可或缺的,每個劇種都有自己的特色。那麼花鼓戲是哪裡的地方戲呢?本期花鼓戲文化為你揭曉答案。   花鼓戲是湖南最著名的戲種,源出於漢族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刊行 ...

花鼓戲有哪些其中有哪些好看的花鼓戲

  戲劇表現的就是人的內心活動,莎士比亞說過: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人生,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你知道花鼓戲有哪些名曲嗎?不妨來花鼓戲文化裡看看吧。   花鼓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通常特指為湖南花鼓戲。湖北、安徽、江西、河南、陝西等省有同名的地方劇種。在眾多名為“花 ...

二人轉的起源哪裡二人轉的代表人物

  二人轉是一種有名的東北民間小戲,趙本山火了,連帶著二人轉也跟著一起火了。二人轉的名氣不止是在中國,甚至在國外的二人轉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本期戲曲大全一起了解二人轉的起源在哪裡。   二人轉的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遊春》等雙玩藝兒;有《王二姐思夫》(又名 ...

滬劇的起源何在滬劇是哪裡的地方戲劇

  滬劇是如今的上海代表戲曲劇種,滬劇剛開始也並非是一種大型的戲劇。中國如今的大多數代表戲劇都是從小開始慢慢隨著時代變大的,滬劇的起源同樣是上海,上海一帶都流傳著滬劇。   那麼,本期滬劇文化帶你去了解一下滬劇的起源。   滬劇是上海地方戲曲劇種,它形成於上海,主要流佈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屬灘簧 ...

粵劇的起源哪裡影響較大的粵劇劇目

  中國有著三百多種的戲曲劇種,能夠在其中脫穎而出成為代表的戲曲劇種卻是不多的。能夠承擔起地方戲的代表也是很厲害的,粵劇身為廣東一帶的戲劇代表更是有著非凡的魅力。本期粵劇文化一起了解粵劇的起源。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廣府戲”,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珠江三角洲等廣府民系聚居地。自明朝嘉靖 ...

粵語的起源地在哪裡粵語的特點有哪些

  很多人會把“粵語”成為“鳥語”因為粵語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劇學得來的,它難學難懂。早期,有這樣一句話流傳下來“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當時,只當廣東是個能發財的地方,吸引了五湖四海懷揣著創業夢想的人奔赴廣東,但是由於語言的交流障礙,在那時也就掀起了學粵語的狂潮。本期的廣東文化帶你瞭解粵語的起源地在哪裡,粵 ...

集美南薰樓在哪裡南薰樓的名字由來

  集美的南薰樓是來到集美之後一定要去遊玩的一個地方,如果你沒有到南薰樓走一趟,你一定會很遺憾。但是很多人玩過之後就會很想了解這裡為什麼會叫做南薰樓。那麼南薰樓的名字由來是什麼呢?本期集美文化來告訴你!   南薰“與”延平“樓毗鄰,中隔李林園,主樓高達十五層,左右護樓七層,如鳥翼後展,矗立在潯江西岸的制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