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茶俗

探秘武夷山千年流傳婦女擺茶俗:男士不得上桌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福建武夷山,不僅山水迷人,而且此間“大紅袍”、“正山小種紅茶”以及山間綠茶同樣令人齒頰留香。與中國其他茶鄉相同的是,這裡也有歷史悠久的茶俗。不僅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功夫茶——十八道茶藝,還有散落在民間各種風格迥異的茶俗。

  三月八日是婦女節,記者慕名來到武夷山吳屯鄉,探訪這裡流傳千年的茶俗——擺茶。

  流傳千年:婆媳母女相承

  由當地市區驅車北行,至吳屯鄉紅園村下山廟橋頭下車,徒步行過蜿蜒一公里的石塊與鵝卵石村路後,只見滿頭銀髮的她正在門口熱情招呼同村姐妹進屋入席,而廳堂內圓桌上已依序擺好十副碗筷,茶點則是甜櫧、豆渣餅、地瓜幹、南瓜籽等十餘式農家小吃。

  老人介紹,這一習俗的形成已有千餘年曆史,雖然起源年代無從考證,但這種習俗在她婆婆的那個年代就很普遍。

  她說,以前在農村,男人上山下田做活,婦女忙完家務之餘,相互串門聊天,消閒遣興,其間配著茶水和農家小吃,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俗,成為婦女聚會話家常的一種形式,於是,這種聚會由母帶女、婆帶媳而得以一代一代相承。

  非女勿入:男士不得上桌

  老人介紹,擺茶其實就是婦女喝茶俗。這種茶俗不同於功夫茶,選碗不用杯,沒有太多的繁文褥節,兩三人即可入席,後來者隨時加入。而且還有一個奇怪的規矩:只能婦女上桌,男人不能參與。

  席間所品之茶並非當地著名的烏龍茶、紅茶,選用的是高山種植的綠茶,經輕微炒青後泡在大壺裡作為“茶娘”,加茶時,每碗先加六分白開水,再注入些許“茶娘”,而上桌的“茶點”一律為山中野果、自家種的青菜以及親手製作的農家小吃。

  杯茶釋怨:巧化鄰里矛盾

  這種茶俗時間也無具體約定,長的可延續兩三小時,短則半個小時就可散席。主要依據談論話題大小而定。作為一種自發的社交形式,擺茶俗還有一種特殊“功效”,婦女之間、鄰里之間有什麼矛盾糾葛,經過席間相商、姐妹相勸,也就在茶香、菜香中消彌無形。

  據瞭解,擺茶俗在當地不少村子尚有保留,與江蘇周莊的千年習俗“阿婆茶”十分相似,都是婦女間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也是中國自古崇尚和諧的具體表現。

  索要一碗“婦女茶”品嚐,隨著清新之香自舌喉入腹,只覺渾身勞累似乎化解在這淡淡的茗香之中。

紹興人的生歲茶俗

  紹興人在生育和壽誕時的茶俗中,大致上有祀神和待客兩類。

  剃頭酒中的茶俗

  紹興習俗,嬰兒滿月要剃頭,剃頭時要祀神、祭祖,為“剃頭酒”,宴請至親好友。剃頭要揀吉時,一般先焚香點燭禮神,供奉福禮和“十盤頭”,“放生鯉魚”,兩旁羅列“三茶六酒”,由親孃抱著嬰兒叩謝神明。然後開始請理髮匠為嬰兒剃頭。因胎髮極其軟弱。憑理髮師傅的師傳經驗,先用一盅白酒代水給嬰兒潤髮,再用剃頭刀輕輕剃成瓦爿頭,或在腦後留一撮胎髮,形如鴨尾巴,稱為“鴨尾巴頭”,據說可保嬰兒平安永遠。剃完頭,理髮師傅還得用祀神過的茶葉沖泡出來經過冷 卻的茶葉茶,蘸新毛巾給嬰兒洗頭,再後用溫開水洗淨。剃頭也就禮成了。按下去的節目就是祭祖、吃剃頭酒了。

  壽誕茶俗

  舊社會,紹興地區平均壽命比較短,三十六歲就算“本壽”了,活不到本壽才算夭殤。所以對壽誕比較看重,俗諺有“十歲外婆家,廿歲丈母家,三十自做,四十要蹉,五十大壽,六十大慶,七十高壽,八十堂壽,九十以上,期頤之壽。”這俗諺含幾重意思,一是逢十祝壽,十歲還是外婆家的事,由外婆家來慶賀;其二,男子三十而立,所以自己家慶一番。四十因與“死”諧音,為避諱,所以得蹉跎過去。五十歲事業已成,子孫繞膝,可做大壽了。其三,六十以上,已屬高壽,大害者大大慶祝一番,“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更值得慶祝,八十歲可能已四代同堂,舉家同慶,九十歲已壽至期頤,一百歲號稱“人瑞”,不僅家慶,連當地官府也要來壽。史書上就有皇帝設宴,請九十以上的耆老進宮赴宴的記載。紹興習俗不做“十足”壽,而提前一年,名曰“做九”。

  慶賀壽誕,五十大壽以上,通常由兒孫輩主持,壽誕之日,擺筵稱“桃觴”,前一日謂之“暖壽”,由出嫁的女兒來為父母慶賀,正壽則由兒子承辦慶典。“慶壽”祀神祭祖是少不了的,而賀客臨門,先茶後酒,不能怠慢。而所獻之茶,一般家庭,獻的是:“糖茶”,要在吃了甜甜蜜蜜的糖茶後才上清茶;官紳士大夫之家,則先獻“蓮子茶”以示子孫滿堂,如蓮蓬結籽。紹興習俗,不論貧富,凡做得起壽的都要向鄰里親友分送壽麵、壽饅頭,不管是否送過壽禮,如送禮的,無論送的是壽桃、壽聯、壽幛、壽軸的,都得邀吃壽酒。

婺 源 茶 俗

  江西婺源茶葉質嫩味醇,芳香馥郁,綠茶以 “ 葉綠、湯清、香濃、味醇 ” 而聞名。

  婺源產茶.唐代陸羽《茶經》中便見記載。宋時,婺源的謝源茶已被譽為全國六大絕品茶之一。明末清初,其四大名家 —— 溪頭梨園茶、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和濟溪上坦源茶均為貢品,一時名重天下。 茶在唐已成 “ 舉國之飲 ” ,茶道也隨之大興,婺源當不例外。史載:南唐宣歙兵馬觀察使查文徵,棄官後曾隱居於婺源蚺城(今縣城)西郊。此地林壑幽美,更有一泉清徹甘冽。查常與縣令廖平臨泉烹茗論道,後人遂稱此來為 “ 廖公泉 ” 。

  南宋以來,特別是明代,婺源因是朱熹故里,儒學盛行,文風鼎盛,茶禮、茶俗就蔚然成風,在文人的推動下,茶道也不斷髮展豐富,溶進了更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 由於主體、地域文化條件的不同,茶道在實際生活中也是多層次的。呈現出各自不同的審美意識。婺源茶道中的 “ 農家茶 " 、 “ 富室茶 ” 和 “ 文士茶 ” ,正是從民間整理而成的,反映出不同層次的文化形態。比如,在婺源鄉村,不僅家家會種茶,而且人人善做茶、飲茶。 他們不論是上山伐木,還是下田耕作,都要帶上用竹子做成的茶筒。為了路人方便,村間道路還沒有茶亭。家裡待客,更是非茶不可,銅壺燒水,瓷壺沖泡,然後再分茶敬客,盛茶則用 “ 湯甌 ” ,一種類似小碗的茶具。這就是 “ 農家茶 ” ,形式比較簡樸,貴在真誠親切。 而 “ 富室茶 ” ,則迥然相異。富裕人家,房子高大寬敞,會客常在堂前或花廳,窗欞明燦,桌椅紅亮,有些還在牆上掛幾軸書畫,頗具氣派。客人無論是圍八仙桌或分列兩旁,坐位均有大小之分,因此,敬茶時先左後右,先上後下的順序,不能有些許差池。茶具,亦更講究,一般用錫制的通氣壺燒水,有的還用銀壺。飲茶則是粉彩、古彩或青花的 “ 潷盂 ” ,大多是瓷託,亦有用錫、銀託的,真可謂器盡奢華。 最講究的當推 “ 文士茶 ” 。婺源歷史上屬新安文化,儒雅風流。因此,文人學士品茶,一講 “ 境雅 ” ,或竹塢流泉,或幽院明軒。二要 “ 器雅 ” ,泥爐鄣炭,瓦罐竹勺,茶碗也以古樸為上。三就是 “ 人雅 ” 了。人是品茶的主體,當然是最重要的。至於泉之高下,火之文武,水之三沸,泡之疾徐,更是無以窮盡,追求的是一種 “ 湯清、氣清、心清 ” 的神妙境界。 論茶道,當不僅僅是如何煮水,如何衝徹等等等,否則,那只是泡飲的方法而已。所以稱之為 “ 道 ” ,更重要的是在茶的泡飲過程中,寄寓了一定的哲學思想和道德精神,正因為此,茶才可以立德,可以養儉,可以陶情。婺源茶道倡導的 “ 敬、和、儉、靜 ” ,便蘊含了豐富的內容。當然,在今天,這四個字又注入了時代的新意。

  敬 -- 以茶敬客。不僅表達對客人的尊敬,而且也顯示了主人真誠、純樸的傳統美德。 和 -- 茶味清和。世間萬物,和諧相生;人之間平等相待,和諧相處,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 儉 -- 茶性儉。精行儉德可以養廉,君子上交以茶當酒,倡行清廉節儉之風。 靜 -- 茶之功可消除心靈雜念。透過品茶,啟發思維,修身養性,靜以致遠,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這就是婺源茶道的內在精神。透過這種精神的傳遞和感悟,由表及裡,由淺及深,由己及人,那麼,茶道就必然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文化層次和思想境界 ?


  德昂族的未婚男女,有自行擇偶的自由。雙方經過相互瞭解,建立感情並願意締結婚約時,男女即告之父母。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這種“告”不是以言語表述,而是以茶相告。即小夥子趁父母熟睡之機,將事先備好的“擇偶茶”置於母親的常用筒帕裡。待母親發現筒帕裡的茶葉,便知道要為兒子提親。隨即便與丈夫商量,並委託同氏族和異氏族 ...

紫陽三章

  居家紫陽,開門七件事——茶為先。喝茶,不分老幼、貧富貴賤,有錢喝細茶,沒錢的喝粗茶。就是那貧困家庭,也備有“大腳片”,儘管又苦又澀,來客還要泡一碗。喝茶在這裡不僅僅是為了解渴,而成了一種習慣。每逢了紅白喜事,那支事單上首先排下了斟茶的、敬菸的人的名字,然後才是鋪席倒酒,紅白兩案。過白事時,支客師一聲嘹亮的 ...

漢中茶館與

  漢中城鄉除了商店每日顧客人來人往,紅火的地方就算茶館了。茶館是人們談心議事和會友的好地方,許多生意人以飲茶為名尋資訊,談買賣,講價格,拍板成交。也有遠地農民進城辦事,坐進茶館歇息片刻,順便倒一碗茶提神解乏。至於閒老無事者,更是茶館的常客。   解放前後,漢中的茶館裝置很簡單,僅有桌凳、火爐、水壺和茶具,但 ...

是哪個國家特有的

  冰茶的故事是美國的。這些美味的飲料,特別是水果味的飲料,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首次推廣,當時由英國皇冠煽動的高額茶葉進口稅導致了革命。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 ...

柴米油鹽醬醋琴棋書畫詩酒花為什麼酒是雅

  前者是精神生活,後者是物質生活。關係: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和前提,精神生活能提高物質生活。   清代康熙之時,號蓮坡”的舉人查為仁著有《蓮坡詩話》,其中記載了湖南湘潭人張燦的一首七絕:   書畫琴棋詩灑花,當年件件不離他。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書畫琴棋詩酒花”本為大雅之事,當年樂在其中,何其 ...

傳統年不能少的一樣:元寶

  一年四季的節日,就數春節最為熱鬧了。可不是嘛,春節對於中國人民來說寓意非凡,每年的春節都是人們最關注的話題。這麼多年來,人們一直傳承著過年的習俗,本期飲茶文化帶你來看看傳統年俗。   元寶茶茶藝是漢族傳統年俗,源於江南無錫一帶的農村。青橄欖兩頭尖,形狀如元寶,故用橄欖泡的茶稱為元寶茶。同時青橄欖又名“大福 ...

端午節食 端午節吃什麼?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