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草原音樂文化的“奇葩”-蒙古長調

草原音樂文化的“奇葩”-蒙古長調

  相信大家對於蒙古族的音樂都不陌生,蒙古族的生存環境歷來就是地廣人稀的,加上游牧的獨特生活方式,因此,會讓他們對於愛有著自己的思考,對於愛的表達也有著獨特的方式。長調民歌是蒙古族的一種藝術文化。那麼,大家對於這種藝術文化有多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長調的藝術特色

  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而美學家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只要有一人領唱長調旋律,三五個人以持續低音潮爾,就會產生莊嚴肅穆、聲勢浩大、輝煌壯麗的氣勢;而一首馬頭琴民間獨奏曲《走馬》,就會有排山倒海之氣概。二者均能使人產生一種雄渾壯美的崇高體驗。

  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如前倚音、後倚音、滑音、迴音等),尤以“諾古拉”(蒙古語音譯,波折音或裝飾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華彩唱法最具特色。

  長調的傳承與發展

  在長調藝術史上,長調藝術大師可謂代代輩出。一代歌王哈扎布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聲於國內外,其《小黃馬》高音區的演唱令人拍案叫絕。1955年,“長調歌王”寶音德力格爾以一曲《遼闊的草原》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奪得金牌,傾倒世界級音樂大師與各國青年。評委之一、著名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稱其是“罕見稀有的民音女高音”。

  20世紀7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鄂爾多斯長調民間歌手扎木蘇震驚了北京舞臺,在音樂理論界、聲樂界、教育界引起轟動和驚歎。許多專家高興地稱讚為“草原美聲唱法”,他被請到中國最高音樂學府--中央音樂學院講學,著名聲樂大師沈湘親臨現場聆聽他的演唱。20世紀90年代初,80多歲的扎木蘇歌喉依舊,充分顯示出堅實而科學的歌唱功底。這充分說明,長調演唱藝術不僅有它獨特美學本質及其風格,而且具有獨特而科學的歌唱技術。

  同時,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佈的民族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佈區。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佈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中蒙兩國聯合申遺的成功,足以顯現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其不可估量的藝術性及世界性的價值。

民族的文化奇葩-古漁雁民間故事

  古漁雁民間故事其實是指產生和流傳於凌寧的一種與漁業文化委基礎的民間故事。古漁雁民間故事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目前也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大家對於這種民間藝術,古漁雁民間故事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古漁雁民間故事的歷史溯源

  很久以前,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遼河口海域的二界溝小鎮就是特殊的打魚人群體——“古漁雁”的落腳聚集之地。持這一生計的打魚人沒有遠海捕撈的實力,只能像候鳥一樣順著沿海的水陸邊緣遷徙,在江河入海口的灘塗及淺海捕魚撈蝦。因這一群體沿襲的是一種不定居的原始漁獵生計,故遼河口民間稱其為“古漁雁”。他們在幾千年的遷徙中飽嘗了大自然風雨的洗禮和潮浪的淘練,形成了寶貴的、沉澱深厚的漁雁文化。

  古漁雁民間故事的特色

  由於生計的特殊性,古漁雁民間文學和一般海島漁村的民間文學有很大的不同。鮮明的漁雁生計特點和原始文化遺韻對該群體的歷史與生活、習俗與傳統、信仰與文化創造等有全方位的反映。在形式方面,古漁雁民間故事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內容原始,較少發展和變化。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與捕撈生活的依存性與伴生性。古漁雁民間故事是以捕撈為生計的特殊群體的口頭文學,其傳承歷經千百年的歲月。從內容上看,古漁雁民間故事主要反映了這一群體對“漁雁”始祖的追懷,對海王、龍王和大自然的崇拜,對遠古時代漁雁生活足跡的描述,對“古漁雁”群體中英雄人物的頌揚,對生產與生活中祭祀、婚喪嫁娶等習俗的解釋等等。這些古老的敘事都與“古漁雁”群體的捕撈生活緊密相聯,有著鮮明的依存性和伴生性。

  第二,獨特的區域性與行業性。“漁雁”群體長年生活在漁船上,識字的人很少,幾乎所有有關航海、漁撈、祭祀等漁俗知識和技藝都是依靠口傳下來的,傳承內容與方式簡單又原始。由於海上生產風浪大、船上空間有限,休息時間短,因而“古漁雁”故事在形式上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語言活潑生動。

  第三,實用性與娛樂性。每逢打魚人在海上作業,打根子、打檣網樁、下網、抬貨、踩打樁板、漁船下水等勞作,都有短小、質樸的口頭文學伴隨其中,以激發人們的幹勁和勞動樂趣。閒暇時又為舊時單調、封閉的“古漁雁”群體的日常生活注入了色彩和生氣。因此,古漁雁民間故事曾是該群體重要的精神食糧。

  二界溝的古漁雁民間故事蘊藏豐厚。近十多年來,遼寧文化部門曾挖掘、採錄有近千則解釋古船網由來和反映原始漁撈生活的神話、故事和傳說,並蒐集漁歌一千餘首。古漁雁的後代、漁民出身的文化人劉則亭能講述數百則有關古漁雁的故事和傳說,是古漁雁民間故事的重要傳承人。可以說,古漁雁民間故事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海撈史,也是一部溝通中西文化的組成部分,堪稱中華民族海洋文明的一朵奇葩。

蒙古音樂文化的“活化石”-蒙古四胡

  在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郭爾羅斯,四胡就是一種風格獨特的民族樂器。我們經常聽到二胡,可是我們很多人都比較少見到四胡。在舊社會,四胡其實就是民間藝人用來傾訴牧民苦難生活的手段。那麼,大家對於四胡瞭解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蒙古四胡的起源

  在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樂器中除了馬頭琴,流傳最廣的就是蒙古四胡了。然而,隨著烏力格爾(蒙四胡古族說書)等民族藝術的傳承出現問題,為其伴奏的蒙古四胡也發出了“顫音”。據有人考證,四胡從蒙古汗國建立起就廣泛演奏於宮廷、祭祀和軍樂中,從元代開始流行於民間。四胡的琴筒木製,蒙以蟒皮,琴桿用烏木或紅木製成,張四條弦,竹弓,馬尾分成兩股,分別夾在一二絃和三四弦間。四胡的演奏方法和二胡大致相同,但在為蒙古族說唱藝術伴奏時,就有很大不同:有時用左手中指或無名指從弦下以指甲頂弦來代替按弦,有時還從弦下彈弦,並用弓杆敲擊琴筒,增強節奏,渲染氣氛,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點。

  新中國建立以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日益繁榮,四胡藝術得到了較快發展和提高。

  蒙古四胡的樂器演奏

  蒙古族四胡演奏的指法也非常獨特,它不像二胡和其它絃樂器那樣用指尖按弦,而是用手指的第二關節奏出滑音、打音、彈撥音、泛音等,因此音色更為優美、醇厚、悠揚,更具有草原風格。它最適合為蒙古族民間藝人說唱“好來寶”和蒙古琴書(烏力格爾)伴奏。牧人們勞動之餘,聚集在蒙古包裡,藝人拉起四胡,以說唱的形式娓娓講述起歷史上英雄史詩和一些動人的故事,那粗獷、寬厚而深沉的琴聲,伴以弓杆擊打琴筒的節拍聲,和藝人的說唱相得益彰,令人著迷。

  由於低音四胡音調低沉、舒緩,演奏起來往往使人有黯然之感,它不太適合合奏及為歌手唱歌伴奏,因而大大影響它的表現力。解放後,蒙古族專業人員和民間藝人根據時代的要求,在弘揚四胡這一古老民族器樂藝術的同時也致力於四胡的改革,將琴筒縮小,琴桿縮短,琴弓加長,創制出高音四胡。改良後的高音四胡,音色高亢、激越、乾脆、亮麗,使四胡的表現力和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和豐富。它既可以獨奏,為歌手伴奏,也可以用於樂隊合奏,還可以和三絃等樂器重奏。古老的四胡煥發了青春,趕上了時代的節奏和旋律,成為祖國民族器樂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四胡文化積澱豐厚,表現力豐富,技藝自成一體,旋律悠揚、古樸,是從事半農半牧生產方式的蒙古族人民傑出的音樂創造,在蒙古族歷史學、民族文化學、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四胡音樂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舞蹈文化的又一朵“奇葩安代舞

  我們常常說,蒙古族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民族,安代舞是一種原生態的草原舞蹈,也是蒙古族民間流傳的一種舞種。安代舞在古時候也是人們用來祈求神明庇護的一種舞蹈形式。那麼,大家對於安代舞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蒙古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瞭解一下吧!   安代舞的簡介   安代舞是一種在明末清初發祥於科 ...

彝族音樂文化的代表彝族民歌

  彝族民歌是彝族的民族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是傳承著彝族文化最重要的一個形式之一,它記錄了彝族民族的歷史發展一傳統習俗等等。彝族的民歌也各不相同。那麼,大家對於彝族音樂文化的代表彝族民歌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敘事歌大都屬於風俗性的彝族民歌,既可用以演 ...

草原上的維吾爾族音樂文化

  維吾爾族文化是由多個地區交匯融合而成。維吾爾族音樂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同樣受到古代回紇音樂的影響,並與漢族音樂、印度音樂、波斯和阿拉伯音樂經過長期交流,漸漸形成現代維吾爾族音樂文化。   人們常說新疆人“會說話便會唱歌,會走路便會跳舞”,能歌善舞是他們的天賦,也是外人豔羨不已的才華。同時,新疆又是一個多民族 ...

重慶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八版鑼鼓

  重慶的民間音樂文化是伴隨著重慶文化的發展而演變而來的一種文化形式,重慶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和漢族音樂文化的精華。接下來就由小編我向大家講解一下重慶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八版鑼鼓。   八版鑼鼓是一種民樂演奏形式,流傳於重慶涪陵市龍潭地區,已有數百年曆史。其技藝世代相傳,其中以舒家班 ...

浙江戲曲文化的“奇葩松陽高腔

  與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類似,同樣“高齡”的浙江本地戲劇松陽高腔,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如今卻疲態漸現。然而它的價值不容忽視,對於本地戲曲的研究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浙江文化之松陽高腔吧!   松陽高腔是浙江省現存最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統中的獨立分支,也是浙江省目前唯一尚能 ...

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奇葩——“鯉魚燈舞”

  萬古鯉魚燈舞,是大足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奇葩。 燈光雪亮,音樂緩緩,環境輕柔,天光水色之中,一群“鯉魚”追逐搶寶、跳龍門、覓食、啄草、遊弋、   產卵每個動作,每個情節,每個造型,無不清楚明白,既優美酣暢,又輕盈快捷;既充滿濃郁生活氣息,又映照出一個魚的世界。這便是萬古鎮已演了近半個世紀的鯉魚燈舞——一 ...

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盤鼓

  盤鼓:過春節,逢節慶,打盤鼓,是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開封盤鼓節奏性強,套路多變,氣勢恢宏,深受廣大市民和中外遊人的喜愛。目前,開封有盤鼓隊30餘支,每逢元旦、春節、國慶和文化節、菊花花會、廟會都要舉行盤鼓表演和比賽。那隆隆的盤鼓聲,豪放的擊鼓英姿,促人精神振奮。開封盤鼓隊曾赴日本、香港表演,廣受讚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