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民間殯葬習俗
荊楚民間殯葬習俗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從亡者停止呼吸時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它們依次為:
【燒“落氣紙”】即死者直系親屬,在已經確認死者亡故之際,便置一瓦盆於靈床前,在盆中焚燒冥鈔或紙錢,意為讓亡魂“持幣上路”。
【淨身】由死者直系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淨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乾三遭,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淨身亦稱“洗喪”。
【換衣】給亡者換上乾淨衣褲鞋襪。若是青壯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應戴黑紗;老年人的褲帶用白棉線合股系扎,合股線的支數以其年齡而定,老年人換衣稱“穿壽衣”。
【開弔】將亡者抬上靈床,置於靈堂的白布帳幔之後。供桌上置燭臺香盆和死者遺像。直系親屬的女眷一邊哭一邊訴說死者生平,內容多為敘述死者一生中所經魔磨難,聲調哀婉動人,悽切悲慟,稱“哭靈”。親友前來祭奠,進門前先放一掛爆竹,喪家亦燃放爆竹以示應答。弔客上香,通常以三炷為限,或鞠躬致禮,或跪拜叩頭,皆由死者親屬中的男性直系晚輩在靈堂左側跪拜答謝,稱“孝子謝”。停靈時間以單數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開弔期間,有的延請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間還聘邀專門的民間藝人來唱“喪鼓”,其鼓詞多為民間神話故事。弔客所送“祭儀”多為布料,須寫好挽籤懸掛於靈堂兩側,稱為“掛祭帳”。
【出殯】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稱為“起靈”,起靈時,孝子需將焚化紙錢的瓦罐擲碎在靈堂供桌之前,稱為“甩盆”。抬靈床多為八名精壯漢子,死者親屬須排除在外。出殯亦稱:“送葬”,有的請道士執桃木劍在前“開路”,孝子則披麻戴孝躬行於靈床(或靈柩)前引導,眾至親好友一路將其送至墓地。送葬佇列行進途中,有親友在道旁設香案“路祭”的,孝子須下跪答禮。
【設靈與圓墳】亡者落葬後,家中應設靈位於廳堂左側,稱“設靈”;三日後親人去墳前祭掃,稱為“圓墳”。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親人在每一個第七日應在靈位前點燭燃香,舉行祭奠儀式,到第五個“七日”為止,稱為“做五七”。三年孝滿,遂將靈位焚化,謂之“除靈”。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從亡者停止呼吸時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它們依次為:
燒“落氣紙”:即死者直系親屬,在已經確認死者亡故之際,便置一瓦盆於靈床前,在盆中焚燒冥鈔或紙錢,意為讓亡魂“持幣上路”。
淨身:由死者直系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淨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乾三遭,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淨身亦稱“洗喪”。
換衣:給亡者換上乾淨衣褲鞋襪。若是青壯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應戴黑紗;老年人的褲帶用白棉線合股系扎,合股線的支數以其年齡而定,老年人換衣稱“穿壽衣”。
開弔;將亡者抬上靈床,置於靈堂的白布帳幔之後。供桌上置燭臺香盆和死者遺像。直系親屬的女眷一邊哭一邊訴說死者生平,內容多為敘述死者一生中所經魔磨難,聲調哀婉動人,悽切悲慟,稱“哭靈”。親友前來祭奠,進門前先放一掛爆竹,喪家亦燃放爆竹以示應答。弔客上香,通常以三炷為限,或鞠躬致禮,或跪拜叩頭,皆由死者親屬中的男性直系晚輩在靈堂左側跪拜答謝,稱“孝子謝”。停靈時間以單數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開弔期間,有的延請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間還聘邀專門的民間藝人來唱“喪鼓”,其鼓詞多為民間神話故事。弔客所送“祭儀”多為布料,須寫好挽籤懸掛於靈堂兩側,稱為“掛祭帳”。
出殯: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稱為“起靈”, 起靈時,孝子需將焚化紙錢的瓦罐擲碎在靈堂供桌之前,稱為“甩盆”。抬靈床多為八名精壯漢子,死者親屬須排除在外。出殯亦稱:“送葬”,有的請道士執桃木劍在前“開路”,孝子則披麻戴孝躬行於靈床(或靈柩)前引導,眾至親好友一路將其送至墓地。送葬佇列行進途中,有親友在道旁設香案“路祭”的,孝子須下跪答禮。
設靈與圓墳:亡者落葬後,家中應設靈位於廳堂左側,稱“設靈”;三日後親人去墳前祭掃,稱為“圓墳”。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親人在每一個第七日應在靈位前點燭燃香,舉行祭奠儀式,到第五個“七日”為止,稱為“做五七”。三年孝滿,遂將靈位焚化,謂之“除靈”。
荊楚地的民間民俗
荊楚大地自古就是音樂舞蹈之鄉,民間民俗文化娛樂活動十分活躍。曾著《楚辭章句》的東流校書郎王逸曾說:“其俗信鬼而好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南朝宗懍也曾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言‘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作金剛力予以逐疫。”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民間歌舞是祭祀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功能在於祈福消災,逐兇抑惡。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相繼注入了自娛自樂的社會功能,故由此而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娛樂活動,在荊楚大地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民間歌舞的具體表現形式,呈多元化結構各自表現出了其載歌載舞的共有藝術特色,即在演唱時,藝人敲打音響器具,伴以俚曲小調,邊歌邊舞,如三棒鼓、碟子曲等。有的是藉助於一定的道具和器械,表現一定的生活內容,如踩高蹺和跑旱船(又名採蓮船)等。有的直接生髮于田間勞動的自娛小唱,如車水鑼鼓和插秧草、薅草歌、打硪號子等......其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采,由此構成了荊楚大地上獨特的文化景觀。
到了近代,許多民間演唱形式已經具備了其自身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情,如漁、道情、說鼓子、打蓮湘等,其鄉土氣息濃郁,令人賞心悅目,成為各地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保留節目。
荊楚飲食習俗
荊楚大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這裡是“飯稻羹魚”,肥沃的土地,豐饒的物產,為荊楚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民以食為天”。楚人飲食在屈原的 《楚辭·招魂》和《大招》中便有記載。從屈原記述的楚宮廷食饌,可以看到荊楚飲食習俗的風貌。《楚辭·招魂》所列的選單大致為: ...
銅川風情——民間年節習俗
受特定的文化地理環境影響,銅川的風土民情即不同於深厚粗獷的陝北民俗,也不同於舒張熱烈的關中民俗。銅川的風土民情像一曲曲風格迥異的動人山歌,千百年來,迴盪在這塊美麗可愛的熱土之上。
(一)春節
銅川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主要有貼春聯、貼年畫、吃年飯、放鞭炮、拜年、走親戚等。
吃年飯,銅川為吃餃子。 ...
古代民間祭祀習俗
舊時,城鄉漢民多信鬼,有祭祖、求神、拜佛之習。
清明節 每年清明節前數日,家家戶戶均備祭品紙錢,由家長率兒女到先祖墓地燒錢掛紙,祭祖。清明這一天,可以加土添墳、修整墓地。
浴佛節 農曆四月初八為釋迦牟尼生日,名浴佛節。每年,佛教寺廟浴佛誦經,舉辦法會。城鄉信徒及善男信女多備供品、香火,前往燒香拜佛 ...
樂安民間遊藝習俗
在樂安縣民間文化生活中,自古以來形成了許多習俗,如春節、元宵、端陽、中秋等傳統節日遊藝習俗,是該縣民間長期保持下來的繼承和傳統性文化的一部
分。
滾和合
在縣城,大年初一的黎明,當千家萬戶此起彼落的焚香接喜的爆竹聲響過後,街道閭巷便響起了陣陣鼓鈸聲,這是孩子們組成的“滾和合”活動。“和合”是中 ...
河南林州民間春節習俗
林州民間將春節稱為過年,但過年並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製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口曰:" ...
二月二龍抬頭的民間飲食習俗
吃爆米花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 ...
涇縣茂林殯葬習俗
皖南涇縣茂林一帶,老古話說“生個人容易,死個人難”,此話一點不假。從壽終正寢到入土為安再到服孝掛錢,禮數多多。據說循禮隨俗,子孫興旺。倘若逾矩,恐不利家人。
當然,對非正常死亡的後事處理,除特殊情形者,一般從簡。不提。
六十個“花甲子”以上者病逝,稱“登仙”或“打百年”。七老八十高齡者去世治喪,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