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派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流派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於法國,後流行於歐美和日本,在戲劇上表現最為集中和突出。以存在主義為思想基礎,著重表現世界的非理性和人的異化,常採用象徵隱喻、誇張變形等手法來營造荒誕感。
荒誕派戲劇一詞最早見於英國戲劇評論家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它拒絕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誕的生活,而主張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
荒誕派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流派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於法國,後流行於歐美和日本,在戲劇上表現最為集中和突出。以存在主義為思想基礎,著重表現世界的非理性和人的異化,常採用象徵隱喻、誇張變形等手法來營造荒誕感。
荒誕派戲劇一詞最早見於英國戲劇評論家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它拒絕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誕的生活,而主張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
荒誕派戲劇的主要特徵:
荒誕派戲劇藉助於舞臺上出現的場景去表現存在的荒誕性,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舞臺手段把人類的惶惑不安呈現在觀眾面前。為了揭示人生現實的不合理性,機械可笑的動作,幻象的顯現,燈光和音響的作用都發揮到最大程度。尤其突出的一個特徵在於誇大物體的地位,讓大量的物體佔領舞臺空間,用來說明反理性的世界倒過來壓迫人的理性世界,反映了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與人的精神空虛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戲劇界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它興起於法國,50年代在巴黎戲劇舞臺上上演了尤內斯庫、貝克特、阿達莫夫、熱內等劇作家的劇作。
這些劇作家在20世紀20年代流行的超現實主義文學影響下,特別是在阿爾託戲劇理論的影響下,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創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別開生面的劇作。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
荒誕派戲劇在藝術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反對戲劇傳統,摒棄結構、語言、情節上的邏輯性、連貫性。
2、通常用象徵、暗喻的方法表達主題。
3、用輕鬆的喜劇形式來表達嚴肅的悲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