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莆田中秋節怎麼過?莆田的中秋節習俗

莆田中秋節怎麼過 莆田的中秋傳統美食是什麼

  中秋節在古代是祭月的日子,而古人因這一天月圓而聯想到團圓,因此中秋佳節也就有了中秋團聚的寓意,傳統的中秋節是賞月吃月餅,但因為每一個地區的習性不同,所以形成的習俗活動也會不一樣。那麼像莆田中秋節怎麼過?莆田的中秋傳統美食是什麼?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莆田中秋節怎麼過

  拜秋

  回家的人們會帶著月餅與莆田特色禮品走親訪友,給親戚好友拜秋,這種禮尚往來的風俗為中秋佳節增添濃濃的人情味。

  送秋

  已經出嫁的女兒每年在中秋節前,準備好禮物幾天回孃家,與父母和長輩請安,吃團圓飯。如果是剛出嫁的女兒給父母送秋,儀式是非常隆重的,要請來整個家族的人,把女兒帶來的禮物展示出來,體現出女兒對父母的孝心。

  這一傳統也體現了尊親、愛親的傳統美德。準備的送秋的禮物也有特別的說法,有的二色,有的四色。

  禮物內容有:月餅、白果、豆腐皮、板栗、香芋、豬蹄、興化米粉等,這些也是莆田出名的地方特產。

  其中豬腳是必備物品,前腿代表男孩,後腿代表女孩,而送秋是女兒送的,所以一般是送後腿。

  代表留下腳,以後經常回孃家看看父母,還有衣服、鞋子、襪子、圍巾等給父母過冬用的生活用品。所以中秋節也與端午節、春節稱為送三季節

  莆田的中秋傳統美食是什麼

  芋群米粉炒

  莆田的中秋必吃美食就是芋群米粉炒。芋群米粉炒用料十分豐富,除了芋頭、五花肉,還有蟶乾、蝦仁、乾貝、香菇、蝦米、肉絲、青菜、調料等等,肉的脂肪和米粉的香滲透到芋頭中去,芋頭味更足了,而肉也不油膩了,成了絕配,芋香撲鼻的味道讓人流連不已。

  據說興化米粉代表長壽,因為其形狀像老人家花白的鬍子,又長又白,意為長壽。而芋頭,本地話諧音熬,以前日子比較清苦,都說熬一熬,一年又過去了,中秋吃芋頭,意為熬過苦日子,生活就好了。

  團圓飯上一家人吃芋滾米粉,表示到了中秋已經是下半年時間,之前比較清苦的日子已經熬過去,苦盡甘來了,將迎來新的進步。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中秋節習俗

  圍繞著中秋節,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資訊,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雖然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都是關於中秋節的歷史,不過,這也是我們需要了解到的傳統節日怎麼來的。

    中秋節的習俗

  2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閩南地區“博餅”是什麼 中秋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中秋對每個大人和小孩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值得盼望的節日了,相對於很多節日來說中秋真的算得上是大家比較重視,也比較熱鬧的節日了,古時就有了非常悠久的一些傳統的習俗,像賞月和吃月餅都是中秋必備的一些習俗了,不做總會覺得缺點什麼。   博個好彩頭   其實閩南地區的人博餅 的習俗是非常簡單的一個寓意的,就是希望在接 ...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秋節是怎麼出現的

  中秋節的來歷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 ...

莆田初四大年的由來 莆田大年怎麼

  莆田初四過大年的由來 莆田大年怎麼過   正月初四這一天對於全國其他地方的人來說早已是嶄新的一年,然而對於福建莆田人來說,他們的新年還要在初四這天重新過一遍。為什麼莆田初四過大年呢?其實這種演算法正因為明代時期流傳至今。   在莆田,除夕大年三十,叫做歲,而初四叫做大歲。這是有著歷史原因。相傳明朝年間,倭 ...

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

  1、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2、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 ...

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的來歷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三秋之半,故稱為“中秋”。在中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習俗主要包括:賞月、吃月餅、祭月、燃燈 ...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1、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尚 ...

中秋節的詩句和習俗

  1、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2、詩句: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宋·蘇軾《念奴嬌·中秋》   3、詩句: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宋·晏殊《中秋月》   4、詩句: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唐·司空圖《中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