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華夏民族最早史詩的代表是什麼

華夏民族最早史詩的代表是什麼

  1、中國史詩的研究不像國外的史詩那麼明確,要談到歷史上最早的史詩還難有定論,但是,在檢視一些資料後,我認為是《格薩爾王傳》。

  2、《格薩爾王傳》是藏族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歷史悠久,結構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氣勢磅礴,流傳廣泛。

  3、中國缺少早期以文字記錄的書面文字,史詩基本上是以口頭形式流傳於我國邊遠的少數民族的民眾之中。

世界最早的家族圖書館

  

  中國的文化人不能不知道天一閣。

  

  這處明代嘉靖年間的藏書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位於寧波市區的天一閣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85年),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1982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又被公佈為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範欽既是讀書人,又是收藏家。宦遊各地時,就開始悉心收集各類典籍,尤重地方誌、科舉錄、政書,詩文集等明朝當代典籍。辭官歸裡後,又收得甬上故家之萬卷樓、靜思齋等藏書,存書達到了7萬多卷。

  天一閣之名,取義於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寧波曾有多家藏書樓毀於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閣”。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詔修四庫全書,向全國各地採訪遺書。範欽八世孫範懋柱進呈天一閣藏書638種,為乾隆所重。《四庫全書》修成,乾隆特命杭州織造寅著察看天一閣,勘明丈尺,繪圖呈覽。後為庋藏《四庫全書》而建的文淵、文源、文津、文溯、文匯、文宗、文瀾七閣,均仿天一閣形制。由此,天一閣名滿天下。

  天一閣藏書以明代地方誌和科舉錄最為珍貴,最多時,收藏的明代地方誌達435種,至今尚存271種,是當今全國各大藏書單位收藏明代方誌最多的一家。這些地方誌記錄了當時的天文地理、農政水利、礦產資源、政制貢賦、民情風俗等,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最早的年節活動就是祭祀

  關於春節的來歷,先來看一個字——“年”。

  現在看“年”字,已經看不出它的最初來源。可是“年”在漢字歷史上出現得很早,甲骨文裡就有了。我們都知道,到目前為止可解讀的甲骨文並不多,也就幾千個字。可就在這幾千個字裡,已經有了“年”。那就表明,“年”與漢民族的歷史、與先民的生活史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出現在漢民族的文化歷史中時間是很早的。

  最早的“年”,在甲骨文裡,上面是一個“禾”,下面是一個“人”,意思是莊稼成熟了,一個種田的人收割好後背回去。這就表明,“年”最早的意思就是豐收了,然後揹著收穫的成果回去了。甲骨文出現在殷商時期,這就表明在殷商時期,也就是距今2000多年前,與年相關的東西就出現了。

  在最早的時候,過年的“年”的來歷,就是為了慶祝勞動收成、慶祝豐收,它跟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緊密相關。早在夏商時期,就有這樣一個歡度收穫的節日。節日裡人們要做的幾件事,在我們今天的春節習俗裡有保留的,有淡化的,也有完全消除了的。

  比如歡慶豐收,一定要感謝上天保佑,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中國最早的過年就是這樣,類似於西方感恩節。我國傳統的過年,歷朝歷代都有官祭的風俗,由官方代表整個國家來祭祀,向天神表達感激之情,先人過年,祭祀上天是重要的活動內容。

  大家都知道,農耕文明時代有個突出的特徵,就是一塊土地你想種出糧食,而且能夠豐產,絕不是靠一代人的辛勤勞作能夠做到的,需要幾代人努力才可能實現。因此在收穫季節,既要感謝上天的庇佑之恩,同時也連帶著對祖先庇佑之恩的感激。所以過年歡慶的第二項重要內容,就是感謝祖先,於是又有了祭祖。

  這是我們所說的關於春節在漢民族地區最早的來源,非常重要的說法。而且,在很早的一部記載漢民族歷史的文獻《爾雅》以及後來的《說文解字》裡都是這樣解讀的:“年”這個字就是一個農夫揹著成熟的五穀回家。所以最初的年節活動所表達的最主要的內容,應該就是祭祀天神、祭奠祖先。


壓歲錢出現在漢代 本來是避邪物

  壓歲錢最原始的意義或稱它最早的作用是什麼呢?史載,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但並不是用來流通的,而是一種避邪物。用來“壓歲”的錢,其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兇”等吉祥話語和龍鳳、龜蛇等吉祥圖案。關於壓歲錢的來歷,有多個版本的傳說。上網“百度”發現,大家比較認可的傳說是,一個叫“祟”的妖魔每年農曆三 ...

夔 史載的音樂家

  在我國的音樂史上,有不計其數優秀的音樂家。其中夔( kuí)稱得上是我國曆史上是有書可尋的最早的音樂家之一。   夔的活動時期在公元前2179年左右,相當於我國傳說中黃帝和堯舜禹時代的後期。夔生活在荒僻邊緣的地方,具有非凡的音樂才能,後受到舜的賞識提拔為樂官,主理樂舞之事。   《尚書》記載舜帝讓夔掌管樂 ...

青海的古橋和古渡

  漢代以前,青海無建橋記載可考,建橋之始在趙充國入河湟時,東漢時有護羌校尉鄧訓作“革船箄”,貫有造“大航船”,率先跨越黃河天險,開創了建橋設渡的歷史。   最早的橋渡   橋渡連線道路,一個地區最早出現的橋樑,總是和最早的道路相連的。青海修建橋樑始於西漢,建造在羌中河湟道上。據《後漢書·趙充國傳》記載,漢宣 ...

黎族 海南島的居民

  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   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未期,沿用至今。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海南其它縣市 ...

蔡李佛拳 走出國門的武術流派

  廣東武術源遠流長,但人們在談及廣東武術時,往往只提到“佛山黃飛鴻”,卻不聞“新會蔡李佛”。其實,作為聞名世界的蔡李佛拳發源地,江門的武術傳統更為悠久、流傳更廣,江門武術界近兩百年來湧現出眾多傳奇的武術宗師,也讓江門武術為中國近代史書寫了許多傳奇。   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素有“北有太極,南有蔡李佛”之說法 ...

山西發現中國磚窯洞建築群

  經北京大學和蘭州大學共同測定,山西柳林縣鋤溝村200餘間古代磚窯洞距今1060年,為唐代建築,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磚窯洞建築群。   鋤溝村緊鄰柳林縣城,磚窯洞建築群位於村中央,呈階梯狀分佈在河谷東岸山坡上,200餘間中儲存完整者有30餘間,窯洞造型獨特,全國罕見。據瞭解,一般普通磚窯洞是先起直牆然後拱券合頂 ...

的船形酒器

      該器為1958年陝西省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泥質紅陶,口部呈杯狀,器身橫置,上部兩端突尖,頗像一隻小船。在兩側的腹部,各用黑彩繪出一張魚網狀的圖案,魚網掛在船邊,似正撒網捕魚,又像小船剛剛捕魚回來,在晾曬魚網。陶壺上端兩肩上,橫置兩個橋形小耳,既便於提拿,又可穿繩揹負,隨身攜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