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史詩的研究不像國外的史詩那麼明確,要談到歷史上最早的史詩還難有定論,但是,在檢視一些資料後,我認為是《格薩爾王傳》。
2、《格薩爾王傳》是藏族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歷史悠久,結構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氣勢磅礴,流傳廣泛。
3、中國缺少早期以文字記錄的書面文字,史詩基本上是以口頭形式流傳於我國邊遠的少數民族的民眾之中。
1、中國史詩的研究不像國外的史詩那麼明確,要談到歷史上最早的史詩還難有定論,但是,在檢視一些資料後,我認為是《格薩爾王傳》。
2、《格薩爾王傳》是藏族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歷史悠久,結構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氣勢磅礴,流傳廣泛。
3、中國缺少早期以文字記錄的書面文字,史詩基本上是以口頭形式流傳於我國邊遠的少數民族的民眾之中。
中國的文化人不能不知道天一閣。
這處明代嘉靖年間的藏書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位於寧波市區的天一閣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85年),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1982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又被公佈為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範欽既是讀書人,又是收藏家。宦遊各地時,就開始悉心收集各類典籍,尤重地方誌、科舉錄、政書,詩文集等明朝當代典籍。辭官歸裡後,又收得甬上故家之萬卷樓、靜思齋等藏書,存書達到了7萬多卷。
天一閣之名,取義於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寧波曾有多家藏書樓毀於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閣”。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詔修四庫全書,向全國各地採訪遺書。範欽八世孫範懋柱進呈天一閣藏書638種,為乾隆所重。《四庫全書》修成,乾隆特命杭州織造寅著察看天一閣,勘明丈尺,繪圖呈覽。後為庋藏《四庫全書》而建的文淵、文源、文津、文溯、文匯、文宗、文瀾七閣,均仿天一閣形制。由此,天一閣名滿天下。
天一閣藏書以明代地方誌和科舉錄最為珍貴,最多時,收藏的明代地方誌達435種,至今尚存271種,是當今全國各大藏書單位收藏明代方誌最多的一家。這些地方誌記錄了當時的天文地理、農政水利、礦產資源、政制貢賦、民情風俗等,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關於春節的來歷,先來看一個字——“年”。
現在看“年”字,已經看不出它的最初來源。可是“年”在漢字歷史上出現得很早,甲骨文裡就有了。我們都知道,到目前為止可解讀的甲骨文並不多,也就幾千個字。可就在這幾千個字裡,已經有了“年”。那就表明,“年”與漢民族的歷史、與先民的生活史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出現在漢民族的文化歷史中時間是很早的。
最早的“年”,在甲骨文裡,上面是一個“禾”,下面是一個“人”,意思是莊稼成熟了,一個種田的人收割好後背回去。這就表明,“年”最早的意思就是豐收了,然後揹著收穫的成果回去了。甲骨文出現在殷商時期,這就表明在殷商時期,也就是距今2000多年前,與年相關的東西就出現了。
在最早的時候,過年的“年”的來歷,就是為了慶祝勞動收成、慶祝豐收,它跟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緊密相關。早在夏商時期,就有這樣一個歡度收穫的節日。節日裡人們要做的幾件事,在我們今天的春節習俗裡有保留的,有淡化的,也有完全消除了的。
比如歡慶豐收,一定要感謝上天保佑,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中國最早的過年就是這樣,類似於西方感恩節。我國傳統的過年,歷朝歷代都有官祭的風俗,由官方代表整個國家來祭祀,向天神表達感激之情,先人過年,祭祀上天是重要的活動內容。
大家都知道,農耕文明時代有個突出的特徵,就是一塊土地你想種出糧食,而且能夠豐產,絕不是靠一代人的辛勤勞作能夠做到的,需要幾代人努力才可能實現。因此在收穫季節,既要感謝上天的庇佑之恩,同時也連帶著對祖先庇佑之恩的感激。所以過年歡慶的第二項重要內容,就是感謝祖先,於是又有了祭祖。
這是我們所說的關於春節在漢民族地區最早的來源,非常重要的說法。而且,在很早的一部記載漢民族歷史的文獻《爾雅》以及後來的《說文解字》裡都是這樣解讀的:“年”這個字就是一個農夫揹著成熟的五穀回家。所以最初的年節活動所表達的最主要的內容,應該就是祭祀天神、祭奠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