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載儺舞傳承600年
萬載儺舞傳承600年
“儺”是古代流行的一種驅鬼儀式。萬載儺舞,又稱“跳魈”,是江西宜春市萬載縣民間驅鬼逐疫、祈福求安,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據清道光版《萬載縣志》載:萬載有儺約在元末明初,距今已600多年,經過歷代民間老藝人的傳承和文化部門的挖掘整理而得以保留至今,並綻放異彩。
萬載儺舞似深山璞玉,如峽谷幽蘭,古樸祥和,儀態萬千,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2006年,贛儺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萬載儺舞在贛儺中佔有重要地位,對研究儺文化史、探究儺舞發展、儺戲形成有著重大的藝術價值。
萬載儺舞分開口儺與閉口儺兩種流派,開口儺與閉口儺雖然表演風格各有不同,但供奉的主帥均為“敕封歐陽金甲大將軍”。潭埠、黃茅、雙橋、嶺東、高城等地的儺舞隊是“閉口儺”,馬步洞口耕布和白良範塘兩處則屬“開口儺”。其中開口儺由儺舞演變而來,既保留了儺舞藝術特徵又吸收了古老戲曲成分,有向儺戲演變之趨勢。它共有《開山》、《關鮑大戰》等7個節目,有簡單的故事情節,角色分生、旦、淨、醜,幾乎每角必唱,唱、念、做、打齊全,動作古樸粗獷,特色十分鮮明。《比刀》是“開口儺”的重點節目,它既不像戲劇表演的程式化,也不同於武術,而是集結了古人日常生活、勞動操作等形體動作之精華,經過歷代藝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漸形成一種強悍、幹煉、緊奏的獨特風格。後來,“開口儺”逐漸向“儺戲”發展,作為跳儺的民俗形式逐漸消失。
戴面具是萬載儺舞的重要特徵,也是人物造型及刻畫性格的重要手段。一件藝術品,如果能長久地被人玩味,令人激動不已,其中必定積蓄著一股內在力量。它之所以撥動人們的心絃,絕不是模擬自然或想入非非的塗抹,而是那潛伏在作品中的精神。萬載儺面具有大小二十四張,由樟木雕刻而成,除大菩薩外,其餘面具為人臉大小,其造型各異,栩栩如生,或威武雄壯,或溫文儒雅,或兇蠻畢現,或滑稽可笑,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萬載“開口儺”
萬載“開口儺”又稱“跳魁”,是當地民間驅鬼逐疫、祈福求平安的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民眾“祀楊吳將軍歐陽晃”為儺神,俗稱“歐陽金甲將軍”。據清道光版《 萬載縣志》 載:萬載有儺約在元末明初。
萬載地處贛西邊陲,西接湖南瀏陽,古為“吳頭楚尾”之地,境內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素有“富萬載”之譽,縣民崇尚文明,“跳魁”之風盛行,其活動範圍遍及鄉間和鄰縣。早在1940 年全縣已有儺神廟9 座和17 支儺隊,最早的屬潭埠鎮沙江橋儺廟,始建於明代初年。1949 年後“跳魁”之風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幾經沉浮,屢落屢起,不少老藝人冒險儲存儺面具、服裝、道具等,精神堪嘉,遺存下來古老儺面具等,已成藝術珍品。目前,萬載“開口儺”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今又重現異彩,國內外30 多家新聞媒體先後報道萬載“開口儺”的活動情況,1992 年入選《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整合》 ,1990 年12 月27 幅儺照應邀前往美國紐約、洛杉磯展出,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東洋文化研究所博士田仲一成、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廣田律子女士先後多次來縣考察儺舞。臺灣《 大陸奇觀》 攝製組專程來到沙江橋拍攝製作成《 萬載儺舞》 風光專題片。2005 年6 月萬載儺舞參加在南昌舉辦的“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榮獲“儺文化展金獎”、“中外儺藝術展演銀獎”和“民間藝術表演優秀表演獎”。
萬載“開口儺”共有16 個表演節目,幾乎每角必唱,動作古樸粗獷,在贛儺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儺文化史、探究儺舞發展、儺戲形成有著重大的藝術價值。
和合儺舞
儺舞在南豐區域傳承了幾千年,始終儲存著一整套“起儺”、“演儺”、“搜儺”、“圓儺”的宗教儀式,是對古代儺祭的繼承和發展。南豐儺具有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類別、粗獷剛勁古樸神秘的武文化特色和質樸奇異的儺面具藝術等藝術特徵,同時又蘊含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六,是南豐儺事的高潮:整個儺儀分起儺、演儺、搜儺、圓儺四個程式。虔誠地向上天祈禱,請求四方神靈,保佑合坊吉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繁榮安康。
在南豐縣白舍鎮三坑村,就有這種被稱之為“活化石”的“和合儺舞”流傳。而表現武功的儺舞更是熱鬧活躍,要求走場、對打到位,一招一式都盡情的表現劇情內容。舞儺時,表現者身段靈巧,跳躍、翻滾變化自如,同時配合各種身法、腳法及步法,其動作粗獷而又灑脫、有板有眼,觀者驚喜若狂。
三坑村坐落在距白舍鎮西北5公里處的一個坑壟中間,這裡四面環山,山清水秀,風光明媚,民情純樸。三坑村有三坑、上堡、毛坪三個村小組,200多戶,900餘人。每年農曆正月初二到十六日,“和合儺舞”活動的範圍達幾十多個自然村。下午四時左右,“參神”活動開始,一路上神旌引路,嗩吶鑼鼓、銃炮喧天、聲勢浩大,觀者數以萬計。儺班人馬分別前往村中的福主殿、觀音堂、張王殿三個廟宇去參拜各路神仙,每到一處,便能聽到鞭炮聲轟鳴,鑼鼓震天。入夜,村民以香燭、方燈、鞭炮敬神後,約7時左右,在三聲銃炮聲中,跳儺表演正式開始。三坑王家、聶家,加上毛坪、上堡共四個跳儺班依次上臺,每個儺戲節目約持續了半個小時的時間。
晚上,村裡還要舉行一“遊燈”活動,也就是村民家每家每戶出一盞燈,整個遊燈隊伍要從三坑一直遊走完上堡、毛坪,整個行程有1.5公里左右。當全村150多盞燈全部彙集到村前的廟宇旁時,煙花在夜空中炸開了花,轟鳴的鞭炮聲響起,遊燈人群開始遊動,整個燈籠隊伍排列起來足足有500米,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整個隊伍猶如一條長長的火龍在遊動,場面十分壯觀。
景頗族的“萬人之舞”
目瑙節上的景頗族姑娘景頗族的目瑙縱歌又稱“總戈”,意為“歡聚歌舞”,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聚居區,是景頗族最為隆重的傳統民族節日,其產生年代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景頗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緬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居住的近百萬景頗族也都舉行目瑙縱歌活動。
目瑙縱歌的最主要活動是跳目瑙縱歌 ...
從遠古走來的湛江儺舞
每每到了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前後,廣東湛江各地都會演出一種奇特舞蹈——儺舞,目的是驅邪遣災,祈求平安,迎祥納福。
湛江儺舞起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祭祀儀式,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其內容形式是古代雷州半島人民敬天崇雷而形成的一種獨特雷儺舞,以雷首公與東、南、西、北、中五方雷將為主體,還包括土地公婆、艄公 ...
展仙山秀水車城雄姿鑄盛世輝煌 武當大興600年盛典隆重開幕
昨晚,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省旅遊局、省文化廳、省民宗委和十堰市委、市政府承辦的“武當大興600年”紀念盛典在道教旅遊勝地武當山下十堰市體育中心隆重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出席盛典開幕式。 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鴻忠,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國生,省政 ...
曲藝藝術家李鴻民:山東快書在晉傳承60年
“從我進入曲藝界算起,今年是第60個年頭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收徒授課,培養學生弟子達300餘人”,每當說起這些,李鴻民總是樂呵呵地笑起來,在他的一生中,快書已與生命融於一體。
李鴻民,1936年出生,1960年拜山東快書大師高元鈞為師,之後便於快書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歷任中國鐵路文工團演員、山西省 ...
當地特色: 婺源儺舞
儺舞是我國古代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舞蹈,舞者戴著各種質樸而誇張的面具,帶有鮮明的巫術色彩,最早是一種祈福和禱告的儀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舞蹈。在《論語》、《古今事類全書》和《後漢書禮儀志》等書籍中均有記載。儺舞在婺源段莘鄉慶源村、秋口鄉長徑村和李坑村一帶頗為盛行。
儺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種,一般為木雕,臉 ...
婺源儺舞
儺舞,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婺源儺舞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初葉就有婺源儺舞外出表演的記載。這種帶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圖騰崇拜意識的舞儀,寄託了村民的美好願望,古時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儺舞,祈福禳災,自娛自樂婺源的儺舞節目多為神話和民間傳說故事,表演非常古樸、粗獷、誇張、 ...
撫州儺舞
儺是一種古老的祭舞,起源於氏族社會的圖騰信仰,意在驅鬼逐疫,求福滅災,自商至明清,盛行不衰。江西是儺舞最為流行的地區之一,自宋代以來,除保留傳統寓意形式外,更多地增加了戲劇舞蹈性的娛樂成分。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左右,江西不少地方都舉行“跳儺”活動,其中尤以南豐縣規模最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