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義:比喻表面上或口頭上愛好、讚賞某事物。
喻意:實際上並不愛好,或者實際上並不瞭解,一旦真正接觸,不但並不愛好或讚賞,甚至還懼怕它,反對它的人。示例:
1、葉公好龍,好其是而非者。出自清朝梁啟超《敬告國人之誤解憲政者》
2、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民眾起來了又害怕得要死,這和葉公好龍有什麼兩樣!”
借事喻人,用葉公式的人比喻社會的現象。
寓意: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
1本義:一般指詞的原始意義或較早的意義,從字面上講,也就是本來的意思;
2、比喻義:由修辭上的比喻手法逐漸固定下來的意義,即借用一個詞的基本意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這時所產生的新的意義叫比喻意義;
3、而詞的基本義則是應用範疇內的,是在一定時間段內,詞的最常用的義項;
4、每個時代詞的基本義都有可能發生變化,如在古代,兵的本義是武器,基本義也是兵器,而到了現代,兵的基本義是士兵,但是其本義沒有發生變化。
形聲字。從水,從工,工亦聲。“工”指“人工”。“水”與“工”聯合起來表示“人工水道”。本義:人工水道。後來用作長江專稱。
負荊請罪的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在邯鄲市串城街(邯鄲道)有一處巷子回車巷,這裡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車巷碑記,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本義:負,揹著。荊,荊條。揹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
比 ...
“和”的本義指聲音相應和,讀作hè;引申義是平和、溫和、柔和,讀作hé。“和”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同時也是多音字,始見於戰國金文。“和”與“龢”字音相同,意義相通。漢字簡化之前,兩者常常通用,且互為異體字關係,也常被認為是互為古今字關係。 ...
本意是說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為了共同的目標,不計個人得失,以集體利益為己任,在公私發生矛盾時,寧可犧牲自己利益,也要為集體利益做貢獻的一種精神,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例句:大公無私這個精神只有一小部分人擁有。比喻義用來比喻那些為自己的信仰而放棄或犧牲自己利益的人。例句:包拯是一個清正廉明,公私分明,大公無私的人 ...
詞的本義,是指詞的本來意義,但不一定是原始意義。這是因為漢語歷史悠久,而記錄不過幾千年造成的。
詞的引申義,是從本義綽出來的意義,它是造成一詞多義的原因。分直接引申即從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和間接引申,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
基本義是指多義詞中最常用的、基本的義項。
詞的基本義往往就是它的最初的 ...
1、丁香是中國常見的一個意象,而且也有比較固定的寓意。就如折柳、明月、梅花等都有固定的象徵意義一樣。古人發現丁香結(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極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來表示愁思的一種情結。比如有牛嶠的“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的“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都 ...
1、含有比喻的成語:觀者如雲 、揮金如土 、鐵證如山 、愛財如命 、穩如泰山 、門庭若市 、骨瘦如柴 、冷若冰霜、 如雷貫耳 、守口如瓶、 浩如煙海 、高手如林等。
2、含近義詞的成語:驚心動魄 、爭奇鬥豔 、生龍活虎、 添油加醋、 降龍伏虎、 爭權奪利 、高樓大廈、 狂風暴雨、 滿山遍野 、翻江倒海 ...
字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的區別:
1、最常用最基本的為本義,即字最初的、最基本的意義;
2、本義推演發展產生的叫引申義,即由字引申出來的意義;
3、用本義來比喻事物的叫比喻義,即透過字打比方產生的固定字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