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是:“認為天與人息息相關,而皇帝是秉承天意統治人民的人,把皇權神化,以此來加強統治權”。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br>董仲舒在30歲時,開始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他講學,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裡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
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是:“認為天與人息息相關,而皇帝是秉承天意統治人民的人,把皇權神化,以此來加強統治權”。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br>董仲舒在30歲時,開始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他講學,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裡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
理學是宋明時期中國哲學的主要代表形態,人們習慣於稱呼理學為宋明理學。
同:理學是儒學的一種歷史形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化改造之後,對儒學的佛老化改造;宋明理學是對隋唐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這個復興儒學的運動,由隋唐的王通發其先聲,由唐代中期以後的韓李柳諸人繼其後續,而至兩宋時期蔚為大觀,形成一場聲勢浩大而又影響久遠的儒學運動。宋明理學是當時中國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群體對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他們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二教展開為一種與孟闢楊墨相類似的所謂闢佛老的文化攻勢,力求解決漢末以來中國社會極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 。
異:理學改換了先秦元典儒學的積極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頹廢,就其後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具有消極的一面。
為統治者服務。
它適應加強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需要,適應加強君 權的需要,適應維護大一統綱常的需要,將先秦多家(不止儒家)的相關思想改造成以“三綱五常為基礎的“忠孝”理論(人們往往認為“三綱五常”只是對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發揮,欠妥!因為至少“儒家”以外的法家韓非也提倡“忠孝”);適應維護和延續一統國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併,主張限田、薄斂、省役主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