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區主要靠馬、駱駝和勒勒串車。
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親訪友、出外辦事都需乘馬。馬的體質不但結實強健,而且極耐粗放飼養,以忍苦耐勞著稱。日行可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騎馬。五、六歲的小孩,便能跟父兄到牧場放牧,到十歲左右,便能在精悍的馬背上,不用披鞍,自由地馳騁,參加那達慕會的賽馬運動。勒勒車,也叫“大樣車”,這種車的輪子較高,直徑最長的有一米四、五。軸輪多是用樺、榆、硬雜木而製成,車轅較長,除車身外一般相當於半身的長度。
它可以拉水、搬運蒙古包、運燃料、用於婚喪嫁娶,適應於草原、沙漠上通行。草原夏季牧草繁殖,又多沼澤地,冬季積雪深厚,勒勒車在泥草或崎嶇不平的路上通行,阻力小,即使車輪折損也便於隨時修理。因此,儘管各種現代交通工具進入草原,廣大牧民仍保留著使用勒勒車的習慣。有的一戶有車四、五輛,甚至數十輛。車上架木棚,用皮張、氈子等覆蓋。行路時,各個車首尾相連。怕失車,給後車帶一大鈴鐺,一個婦女或小孩,常可趕七、八輛以至十數輛勒勒車拉運物資。每逢走場時,老人小孩坐在一輛有棚的車裡,在草原上緩緩前行。
庫房車:車體上放置一木製長方形有蓋有門的櫃,櫃外用鐵皮包封,或圍生牛皮,可防風、防水、防潮。櫃內可儲藏糧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車:車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鐵製桶,用來拉飲用水,平時蓄水用。
駱駝:是沙漠地區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別是在冬季,牧民放牧願騎駱駝,騎乘較暖,忍苦耐勞,幾天不喂草、不飲水也能過的去,冬季行路。
搬運主要依靠駱駝,在沙漠中,常常可見到成群結隊的駱駝,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魚貫而行,因此駱駝被人稱為“沙漠之舟”。
沙漠地方水草缺乏,駱駝能食用沙漠與半沙漠中生長的植物,具有耐飢渴耐寒暑,能負重的優良特點。駱駝雖不善於飛奔疾馳,但腿長步子大,行步穩健,持久力強,日行約六十至七十公里。用於騎乘的駱駝,其速度和持久力都不次於一般的馬匹。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遊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搏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西漢初期開始盛行,元代廣泛開展,至清代得到空前發展。蒙古自治區各地尤其是錫林郭勒盟、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那麼,我們來蒙古族文化了解搏克具體是什麼吧!
搏克
搏克是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之一,草原上的人們把蒙古式摔跤稱作搏克(蒙語:結實、團結、持久的意思)。它是蒙族三大運動(摔跤、賽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還是開那達慕,“搏克”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主項。
2006年蒙古族博克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
搏克為蒙古語,意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屬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專案。
搏克——蒙古語,是結實的意思,“攻不破、摔不爛、持久永恆”。它絕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體育運動、而確確實實是曾在13世紀在我國建立舉世聞名的大元帝國的蒙古族先進文化的結晶。
溯源
搏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西漢初期開始盛行,元代廣泛開展,至清代得到空前發展。蒙古自治區各地尤其是錫林郭勒盟、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烏珠穆沁草原是蒙古族搏克的搖籃。為了把搏克運動發揚光大,東烏珠穆沁旗於1984年成立了摔跤協會,將每年夏天的6月10日定為搏克節。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把搏克運動與中國式摔跤融為一體,正式納入全國摔跤錦標賽中。
搏克歷史悠久,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搏克自我反思、自我創新、與時俱進發展成為符合現代文明的先進體育運動專案。搏克的歷史發展和規則演變、大致可分為最野蠻、野蠻、文明、現代文明四個階段;
野蠻的氏族社會,人類為了生存,在與野獸和同類的搏鬥中發展了搏克,當時以生死為取勝標準;第二階段(13世紀蒙古族興起)和第三階段(元朝建立),搏克運動開始用於政治、軍事以及經濟和文化娛樂,勝負標準從生死逐步演變為雙肩著地和軀幹著地即負;當代中國的搏克,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勝負標準又發生了質變,及膝關節以上任何部位一點著地即為負;也就是點到為止,勝方決不二次用力。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以能騎善射和身強力壯著稱。《元史》說:元起朔方,俗善騎射。元朝建立後,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明確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賽馬、摔跤、射箭三項技能,這三項技能便是蒙古族的男兒三藝。
摔跤——摔跤,蒙語為搏克,是蒙古族的長項,我國體育運動會摔跤專案的獎牌,多為蒙古選手包攬。蒙古族摔跤的歷史較為久遠,西安出土的漢初匈奴遺物的銅牌上即有摔跤圖案,其摔跤的架式與今天的蒙古式摔跤的摔法十分相似,而且圖案還以樹和馬為襯托,據考證應該是蒙古族摔跤史的重要線索。
蒙古族摔跤,起初具有很突出的軍事體育性質,主要用以鍛鍊體力、毅力、技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運動,每逢舉行重要宴會,都要有摔跤交手競技助興,並像中原歷代王朝用武舉選士一樣,把摔跤定為武舉取士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時摔跤的佼佼者可以獲得很大的榮譽。
如今的人們大多在學習鋼琴、小提琴各種各樣的西洋樂器。而忽略的祖國的傳統樂器文化傳承,中國少數民族的樂器也是有很多種類可選擇的。本期小編就帶你去蒙古族文化了解蒙古族傳統樂器有什麼。
馬頭琴:在眾多樂器中,馬頭琴最受蒙古人推崇。馬頭琴是蒙古人獨有的傳統樂器,具有十分獨特的風格。傳統馬頭琴是個長約四尺,以木 ...
火對於人類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火我們將無法得到延續,可能如今我們還生活在原始社會,甚至是已經滅絕了。而蒙古族卻有著紀念火的節日,這是一個蒙古族從古至今一直都舉行的重要節日。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火被蒙古族奉為財富、力量、純潔的象徵,認為火可以賜予人們財富、幸福和健 ...
每個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的重大節日,而在蒙古族祭敖包便是他們的重大節日。蒙古族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而祭敖包就是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開始祭祀。祭敖包承載了許多蒙古族人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習慣。
下面的內蒙古文化為您帶來更多關於祭敖包的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關於祭敖包的由來,已無據可考。在民間卻流傳 ...
“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濃郁地區特點的傳統活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也是蒙古族人民歡樂的節日。它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專案和遊藝、體育專案。那 ...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白節、成吉思汗紀念節、那達慕大會、敖包節、麥德爾節、馬奶節等。蒙古族人過各種節日的時候都會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戴上各種裝飾品,或載歌載舞,或比賽騎馬、射箭、摔跤,還會製作各種美食,如手把肉、烤全羊、包餃子、烙餅,還有奶幹、乳酪、奶豆腐等各種奶製品。
蒙古族年 ...
蒙古族有什麼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敖包”是蒙古語的譯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積成的石堆、土堆。敖包,蒙古族認為是神靈的所在地。敖包的形式大體一樣,即在圓壇之上堆積石頭為臺,臺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層,重疊成圓錐體,周圍塗白土,高約十餘丈 ...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1、祭敖包(農曆四月十三或七月十三)
每到這一天,蒙古族男女老幼,成群結隊,牽羊帶酒,行至敖包(用土、石堆城高約8尺許的圓形高堆)前,獻哈達、焚香紙、領牲,然後在敖包附近相聚野餐,盡歡而歸,意在祈福禳災。然後,喇嘛們焚香燃燈,誦經唸咒,乞求神靈保佑,群眾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