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傳統節日+蒙古族的重要傳統節日及風俗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重要傳統節日及風俗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1、祭敖包(農曆四月十三或七月十三)
每到這一天,蒙古族男女老幼,成群結隊,牽羊帶酒,行至敖包(用土、石堆城高約8尺許的圓形高堆)前,獻哈達、焚香紙、領牲,然後在敖包附近相聚野餐,盡歡而歸,意在祈福禳災。然後,喇嘛們焚香燃燈,誦經唸咒,乞求神靈保佑,群眾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牧業豐收年。
2、那達慕大會(農曆六月初四)
每年農曆6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專案,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專案。
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遊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
“那達慕”大會又是農牧物資交易會。除了工業和農副產品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如牛羊肉及其燻乾製品、乳酪、奶幹、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3、廟會(每年農曆五月十三至十七日)
慶祝喇嘛教格魯派灌頂經節。屆時,方圓數百里蒙古族群眾,身著鮮豔民族服飾,扶老攜幼,或騎馬、或坐車、或步行,齊集美岱召上佈施、趕會。廟會開始,先由乃瓊壓邪;接著跳查瑪舞,俗稱跳鬼;還有喇嘛在大雄寶殿誦經、佛爺乘花木輪黃緞帳轎車在城牆繞寺一週,賜民萬福等內容。新中國成立後,上述廟會逐漸破除迷信內容,增添遊覽勝蹟、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
4、馬奶節(農曆八月末)
在每年的農曆八月末,蒙古族要舉行為期一天的馬奶節。這一節日是蒙古族傳統節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一帶為多見。在這個收穫的季節,牧民們為了祝願健康、幸福、吉祥,人畜興旺,所以以潔白的馬奶來命名這一節日。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
5、點燈節(農曆十月二十五日)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數量是按每個人的歲數來確定的,芨芨草頭上包有塗上黃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們將燈點燃後,從左到右轉三圈(如果有喇嘛,則由喇嘛領做),然後灑酒祭天、磕頭拜佛,祈求佛爺保佑長壽、平安。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麵糰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徵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
6、火節(農曆12月23日)
祭火的習俗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這是農曆年的前奏。祭火開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長者)先要擺上祭品焚香。然後取一捆柴草點著,將黃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裡,在長者率領下,全家人向火堆磕頭。
主祭人還要禱告說:年申多虧火神的庇佑,有些不乾淨的東西扔進了火裡,請火神原諒,保佑明年五穀豐登,人畜兩旺,吉祥幸福。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傳統。在蒙古人看來,火是神聖的。一家一戶的祭火,有繼嗣之義,舉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圍繞火盆、爐灶,有著一系列祭禮和禁忌。
7、其它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還有:蒙古過年、麥德爾節、塔克勒幹節等等。都有豐富的節日慶祝儀式和節日文化內涵,涉及各個領域,包含各個方面。
蒙古族的重要傳統節日及風俗
白節
蒙古族過去春節稱為“白節”,如今,將農曆正月叫做“白月”。這是因為蒙古族崇尚白色的緣故。“白節”是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節日的時間和春節大致相符。晝夜燈火不滅,晚飯前要祭祖,之後全家共進晚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一些,酒肉剩的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富富有餘。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晚飯後,舉行下棋、說書、跳舞等各種活動。初一的早晨,早早起床,在門外放供桌和供品,向日出的方向磕頭,拜天。之後回到屋內向供奉的神佛像上香磕頭。孩子對父母、長輩行拜年禮。這一切進行完後,按年齡長幼入座,飲茶、敬酒。吃完新年飯後,身著節日的盛裝,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地到親友家拜年。
那達慕
是蒙古族最盛大的節日。“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是遊戲娛樂的意思。“那達慕”大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舉行。每到這時,牧民們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的盛裝,騎馬坐車從四面八方趕來。大會上,要進行被稱為“男兒三藝”的射箭、摔跤、賽馬等傳統體育比賽。此外,還有各種棋藝比賽和各式各樣的歌舞表演。“那達慕”,一般進行五至七天。
“那達慕”起源於十三世紀初,當時,“那達慕”的主要專案就是進行射箭、摔跤、賽馬比賽。如今的“那達慕”已增加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許多新內容。使這一傳統的民族盛會,更加喜慶、吉祥、歡樂而富於實效。摔跤是那達慕的主要內容,沒有摔跤不能稱為那達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達1000餘人,且不受地區和體重的限制。
蒙古族在歷史上非常器重“達爾罕摔跤手”,這是終身的榮譽。在授予光榮稱號的儀式上,獲“達爾罕”稱號的摔跤手,穿上比賽的全套服裝,三唱摔跤歌后跳躍進場進行表演。由主持那達慕的領導人發給證章、證書和紀念品,並按民族習慣請他喝一碗奶酒和鮮奶。此時,獲“達爾罕”者挑選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脫下來贈與他,自願擔任業餘教練,然後互相擁抱,一齊跳躍出場。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最重要的節日是什麼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最重要的節日是什麼
白節
蒙古族過去春節稱為“白節”,如今,將農曆正月叫做“白月”。這是因為蒙古族崇尚白色的緣故。“白節”是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節日的時間和春節大致相符。晝夜燈火不滅,晚飯前要祭祖,之後全家共進晚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一些,酒肉剩的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富富有餘。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晚飯後,舉行下棋、說書、跳舞等各種活動。初一的早晨,早早起床,在門外放供桌和供品,向日出的方向磕頭,拜天。之後回到屋內向供奉的神佛像上香磕頭。孩子對父母、長輩行拜年禮。這一切進行完後,按年齡長幼入座,飲茶、敬酒。吃完新年飯後,身著節日的盛裝,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地到親友家拜年。
那達慕
是蒙古族最盛大的節日。“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是遊戲娛樂的意思。“那達慕”大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舉行。每到這時,牧民們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的盛裝,騎馬坐車從四面八方趕來。大會上,要進行被稱為“男兒三藝”的射箭、摔跤、賽馬等傳統體育比賽。此外,還有各種棋藝比賽和各式各樣的歌舞表演。“那達慕”,一般進行五至七天。
“那達慕”起源於十三世紀初,當時,“那達慕”的主要專案就是進行射箭、摔跤、賽馬比賽。如今的“那達慕”已增加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許多新內容。使這一傳統的民族盛會,更加喜慶、吉祥、歡樂而富於實效。摔跤是那達慕的主要內容,沒有摔跤不能稱為那達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達1000餘人,且不受地區和體重的限制。
蒙古族在歷史上非常器重“達爾罕摔跤手”,這是終身的榮譽。在授予光榮稱號的儀式上,獲“達爾罕”稱號的摔跤手,穿上比賽的全套服裝,三唱摔跤歌后跳躍進場進行表演。由主持那達慕的領導人發給證章、證書和紀念品,並按民族習慣請他喝一碗奶酒和鮮奶。此時,獲“達爾罕”者挑選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脫下來贈與他,自願擔任業餘教練,然後互相擁抱,一齊跳躍出場。
燃燈節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火日
火日,亦稱拜火節。它主要來自古代蒙古族對火的崇拜。祭火儀式是在農曆12月23日晚間舉行。有可能受了漢族臘月23祭灶的影響。但祭火的習俗卻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這是農曆年的前奏。祭火開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長者)先要擺上祭品焚香。然後取一捆柴草點著,將黃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裡,在長者率領下,全家人向火堆磕頭。主祭人還要禱告說:-,年申多虧火神的庇佑,有些不乾淨的東西扔進了火裡,請火神原諒,保佑明年五穀豐登,人畜兩旺,吉祥幸福。
祭敖包節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堆子”。原是指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每逢路過,遠遠地就要下馬叩拜。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間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
上插若干幡杆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的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祭敖包就是祭祀山川草木,祈求山神、路神保佑豐收、平安。祭敖包會每年舉行一次,時間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在農曆四、五月擇吉日進行。
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群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新增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唱歌、跳舞等活動。
祭成吉思汗陵
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臺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祭禮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齊全,皆供整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它是蒙古族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活動。每到祭日,牧民們身穿蒙古族節日服裝,從四面八方來到陵園,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獻美酒、鮮奶和哈達。
麥德爾節
麥德爾節是紀念彌勒佛的節日,節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節日當天,每個黃廟都掛出彌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來寺廟敬獻供品,燒香叩拜。寺廟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沒有活佛則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後,大家由固孜達(旗長)帶領進行射箭、賽馬、摔跋等蒙古族傳統娛樂活動。
點燈節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數量是按每個人的歲數來確定的,芨芨草頭上包有塗上黃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們將燈點燃後,從左到右轉三圈(如果有喇嘛,則由喇嘛領做),然後灑酒祭天、磕頭拜佛,祈求佛爺保佑長壽、平安。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麵糰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徵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
蒙古族有什麼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有什麼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敖包”是蒙古語的譯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積成的石堆、土堆。敖包,蒙古族認為是神靈的所在地。敖包的形式大體一樣,即在圓壇之上堆積石頭為臺,臺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層,重疊成圓錐體,周圍塗白土,高約十餘丈,形似烽火臺,遙望又如尖塔。“敖包”的數目,各地不等,有的是單獨一個,有的則是敖包群。最著名的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貝子廟的十三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草原的一個節日。一般一年一次,祭祀的時間,各地不一,有的六月初三;有的在水草豐茂的夏秋季節舉行。蒙古族帶著肉、奶酒、奶食品等各種祭品,彙集到敖包處,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屆時,敖包上插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旗上寫經文,並請喇嘛來焚香點火,誦經唸咒。大家跪拜祝福,然後往敖包上新增石塊,進行修補,並在敖包頂上懸掛新的五色綢布條和蟠等,祈求吉祥、人畜興旺。大家一起圍著敖包,從左向右走三圈,祈神降福。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就是蒙古族慶祝豐收、遊藝歡樂的意思。“那達慕”大會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古老而神聖的,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蒙古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那達慕大會最初是由蒙古族中的祭敖包演變而來的,是蒙古民族透過較長時期的民牧生活,慢慢的創造出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賽專案和娛樂活動。那達慕最早起源於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漢國,當時並沒有這些活動,只是成吉思汗為了草原上的和諧相處將各個首領將士聚集在一起舉行的大聚會。那時主要的大會活動就是騎馬射箭,比賽摔跤。那達慕大會每年都會舉行,規模之大,慢慢的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經過演變發展,現在的那達慕會比之前更加熱鬧有意義。
現在的那達慕大會依然沿襲了之前的三大活動專案,賽馬、射箭、摔跤。但是將這些專案又增加了許多色彩,摔跤也越來越規範,蒙古族人民也總結摔跤的特點和技巧。在蒙古族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其服裝也是有很的講究,坎肩多用香牛皮、駱屁等製作,而且摔跤手的坎肩中部還有精美的圖案。摔跤也是有很多技巧的,可以用拉、扯、推、壓等十三個基本技巧,透過這些技巧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特定動作作為取勝秘訣。在摔跤的時候可以互相捉對方的肩膀,也可以摟著腰等等摔跤方法。
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活動,在2006年,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上的活動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愛,在2010年8月,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市舉辦了第一屆那達慕國際盛會,這是歷史最浩大的、專案也是最多的、影響最大的一次那達慕大會。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而且他們也都在積極的弘揚自己的傳統節日傳統文化。所以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更有責任去傳播我們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馬奶節
蒙古族的節日活動都是隨季節而進行的。當春季來臨時,萬物復甦,原野披綠,五畜繁殖,此刻草原上要舉行祈求五畜興旺的祭祀活動;當奶食季節開始和結束時,草原上要舉行馬奶節和禁奶祭;給牲畜打戳子、剪羊毛,打鬃、撰氈時還要舉行慶賀集體勞動成果的慶祝宴會。這些,就是遊牧民族的傳統盛會,蒙古族草原人的重要節日。
馬奶節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部分地區的蒙古族牧民過的傳統節日,每年八月底舉行,為期一天。這是蒙古族為祝健康、幸福、吉祥而過的盛大節日。
節日期間,人們主要食用奶製品,奶幹、乳酪、奶豆腐、馬奶等,並要殺羊宰牛,炸果子,煮手抓肉。節日前一天,把奶桶擠滿,發酵,釀成乳酪,一大早蒙古族牧民們或騎馬或坐勒勒車,或搭乘汽車,趕往會場。當太陽昇起時,該節日的主要活動專案—賽馬便開始了。參賽的全是年滿兩歲的小馬,它象徵著草原的興旺、發達,也喚起人們對馬奶哺育的感激和敬意。賽馬場上,人歡馬叫,氣氛熱烈。騎馬技術高超的小夥子,頭扎綵綢,腰繫五顏六色的綵帶,隨著發令的槍響,他們催馬向前,人們為之吶喊助威,取勝者將得到物質的獎勵。而後有摔跤、拔河、投擲,以及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
花朝節和上巳節-兩個被遺忘的重要傳統節日
在我國曆史上,農曆二月和三月有兩個重要的節日,至今已經很少有人提起。這兩個節日,至今還在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流行,並且十分有意義。被忘記的這兩個節日就是花朝節和上巳節。
歷史上,農曆二月十五日,是我國的花朝節。《朝熙樂事》記載:“二月十五為花朝節,蓋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為 ...
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由來及風俗 臘八節的風俗習慣
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由來及風俗 臘八節的風俗習慣
遠古時期,人們往往在冬季用獵獲的禽獸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古代“獵”、“臘”是同一個字。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十二月稱做“臘月”。據古書記載,在南北朝時,就流傳著“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說的是在臘月,農民為了喜慶一年 ...
彝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彝族的重要傳統節日是什麼
彝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火把節、花臉節、補年節、跳公節、賽裝節、慶年節、草馬節、沙戶比節等。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事節慶;有以祭祀神靈、祖先為主的祭祀節慶;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為主的紀念節慶;有以歡慶豐收、慶祝勝利為主的慶祝節慶;有以歌舞戲曲活動為主的社交娛樂節慶等。
彝族傳統節日 ...
有哪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的節日及風俗
有哪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國共有56個主要的民族,在這些民族中,很多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節日。其中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舊曆新年,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傣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男人節,隴端節,陀螺節,花朝節,吃立節,螞拐節。東鄉族 ...
中國傳統節日及風俗
1、除夕,一年農曆的最後一天,也就是俗稱的過年了,這是中華民族全世界所有華人都會過的一個節日。風俗是家家戶戶給壓歲錢,在農村會祭祀,貼春聯,放鞭炮,辭舊迎新,大人小孩老人會換上新衣服。
2、元宵節,過完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過完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之始,因此古人對此加以慶祝,風俗一般是吃元宵、 ...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及風俗及時間
中國農曆節日表:
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春節(農曆一月一日)、元宵節(農曆一月十五日)、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下元節(農曆十月 ...
中國8個傳統節日及風俗
1、春節: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2、元宵:農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
3、清明: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