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蘇軾他字什麼號什麼

蘇軾的字號是什麼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的字號分別是什麼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 。

  詩人簡介:蘇軾,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他字什麼號什麼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

  蘇軾,1037年1月8日至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和《東坡易傳》等傳世作品。


蘇軾的名字號各是什麼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 ...

為什麼說蘇軾的書法格調高的書法好在哪

  因為蘇軾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 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晚年又學李北海,又廣泛涉獵晉唐其他書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風格。他的書法,用筆多取側勢,結體扁平稍肥,書法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 ...

蘇軾弟同列什麼

  蘇洵:蘇軾的父親,字明允,號老泉。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蘇轍:蘇軾的弟弟,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分 ...

蘇軾的一首詞是懷念妻子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 ...

蘇軾的老爸是誰那的兄弟又是誰

  1、蘇軾之父:蘇洵,字明允,四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學,與姚闢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   2、蘇軾之弟: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漢族,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   3、蘇軾、蘇洵、蘇轍是三父子,號稱“三蘇”,三者都是唐宋八大家。 ...

蘇軾的名字號是什麼

  蘇軾,生於1037年1月8日,逝於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 ...

蘇軾的哥哥和爸爸叫什麼

  蘇軾的爸爸叫蘇洵,弟弟叫蘇轍。   1、蘇洵:生於1009年5月22日,逝於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