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月意象:廣漠時空下的人生詰問和苦難排解。
明月意象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意象。在歷代的詩詞曲賦中,明月意象大放異彩,讓文人百寫不厭。清代黃宗羲一語道破:“好詩多在月明中。”在蘇軾的詞中,有大量的月意象,他一生詠月、賞月、問月,與月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有很好體現。
2、孤鴻意象:清幽之境中孤獨高潔的靈魂。
“孤鴻”對蘇軾來說也具有特殊的意義。蘇軾是吟唱生命悲歌的流浪者,他的詞作或鬱或陰晦,從整體上呈現出悲情色調,從他的詞作中流露出的悲愴性可以稱為“孤鴻情結”,鴻雁這一意象在蘇軾的詞作中或是借物自喻,或是作為背景,烘托氣氛他所引用的鴻雁意象帶有孤寂和孤傲的指向。
一個穿著草鞋,拄著竹杖,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定從容、迎著疾風驟雨,緩緩而行,時而吟唱時而又長嘯的瀟灑曠達的抒情主體形象,表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
“竹杖”等詞既可見其閒庭信步的瀟灑,“竹杖芒鞋”喻指閒散江湖,自己被貶謫的處境,以“馬”喻指奔波官場,透過兩者對比,隱喻閒散江湖勝過奔波官場,遠離宦海險惡反覺一身輕鬆。穿著草鞋走泥濘之路是不可能輕鬆的,弦外之音是“無官一身輕”。詞人竹杖芒鞋,頂風冒雨,從容前行。“蕭瑟處”既指方才遇雨之處,更指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而“回首”“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詞牌名;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已而:過了一會兒;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吟嘯:放聲吟詠;芒鞋:草鞋;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料峭:微寒的樣子;斜照:偏西的陽光;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1、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譯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 ...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 ...
《定風波》全文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這體現了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讓讀到這首詞的人深深感受到東坡的昂揚向上,超然物外。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定風波》是宋代文學家蘇軾 ...
蘇軾的《定風波》原文為: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大意為: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 ...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均由此生髮,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 ...
《定風波》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象徵手法:作者借記敘出遊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自己灑脫曠達的個性,更以此表現對自己遭受政治打擊而無所畏懼的憤懣和故作曠達的思想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中,隱喻遭貶後泰然自若的情緒;“料峭春風吹 ...
1、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譯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