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煎是福建閩南、臺灣地區、廣東潮汕的經典小吃,食材以海蠣、地瓜粉為主,製作簡單,味道鹹、鮮。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廣東人稱牡蠣為“蠔”,而在閩南潮汕及臺灣一帶稱之為“蚵仔”。閩南有句俗諺叫“肥蚵仔肥韭菜”,意思是農曆二月,韭菜的生長最為旺盛的時候,也是蚵仔最為肥碩的季節。
蚵仔煎是福建閩南、臺灣地區、廣東潮汕的經典小吃,食材以海蠣、地瓜粉為主,製作簡單,味道鹹、鮮。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廣東人稱牡蠣為“蠔”,而在閩南潮汕及臺灣一帶稱之為“蚵仔”。閩南有句俗諺叫“肥蚵仔肥韭菜”,意思是農曆二月,韭菜的生長最為旺盛的時候,也是蚵仔最為肥碩的季節。
1、原料:茼蒿50g,雞蛋2枚,韭菜50g,牡蠣肉150g,鹽1/2茶匙(2g),番茄醬60ml,白砂糖3湯匙(45g),紅薯粉150g,醬油膏、味醬各20ml。
2、韭菜擇掉老根,洗淨後切成寸段。茼蒿洗淨泥沙,切成寸段。雞蛋磕入碗中並打散。牡蠣肉洗淨泥沙控幹水分備用。
3、紅薯粉放入碗中,加入75ml水調勻成漿狀。加入鹽和韭菜調勻。
4、番茄醬、醬油膏、味和白砂糖放入鍋中,加入1杯水調勻,大火燒開再小火煮至濃稠。
5、中火加熱平底鍋中的油至4成熱,放入牡蠣肉煎至變色,倒入紅薯粉漿,使牡蠣肉淹沒在紅薯粉漿中。
6、小火繼續加熱,待紅薯粉凝固,全部變成半透明狀,沒有白色漿粉時,加入蛋液和茼蒿。
7、當蛋液凝固後,翻面繼續煎至兩面熟透。出鍋後淋上醬汁即可享用。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地區許多特色食物自然也是出自於海底。蚵仔煎便是閩南地區有名的小吃,你知道正宗臺灣小吃蚵仔煎做法嗎?
那麼,本期跟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蚵仔煎,起源於福建泉州(閩南)一帶,是閩南,臺灣,潮汕等地區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相傳與鄭成功有關,是沿海地區人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
蚵仔煎並非臺灣特有小吃,在閩南語系地區(閩南、潮汕)自古有之,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蚵仔煎據傳是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一種創意料理,是先民困苦,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
閩南,臺灣,潮汕三地基本同根同源,在臺灣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臺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雞蛋、蔥、香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材料:生蠔500克、紅薯粉1湯匙、魚露1茶匙、細香蔥1根、雞蛋1個、植物油1湯匙、水適量
步驟:
1、生蠔儘量選擇小個的,洗乾淨
2、紅薯粉加水調漿,放入生蠔、細香蔥、魚露,爸爸的做法是直接把紅薯粉加到生蠔裡,不加水,試試看自己更喜歡怎樣的做法
3、熱鍋下多點油,舀入鍋中,表面淋上蛋液
4、兩面煎金黃,裝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