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螄粉是用大米做。螺螄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特色小吃之一,具有辣、爽、鮮、酸、燙的獨特風味。是柳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螺螄粉的味美還因為它有著獨特的湯料。
螺螄粉最早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末,雖然歷史較短,但嗍螺和米粉在柳州傳承悠久。2008年,柳州螺螄粉手工製作技藝成功申報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負責申遺工作的黃曉平在申報檔案中寫道:“將米粉和螺螄結合起來製作的螺螄粉,是柳州民間的一大創造,其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是柳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螺螄粉是用大米做。螺螄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特色小吃之一,具有辣、爽、鮮、酸、燙的獨特風味。是柳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螺螄粉的味美還因為它有著獨特的湯料。
螺螄粉最早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末,雖然歷史較短,但嗍螺和米粉在柳州傳承悠久。2008年,柳州螺螄粉手工製作技藝成功申報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負責申遺工作的黃曉平在申報檔案中寫道:“將米粉和螺螄結合起來製作的螺螄粉,是柳州民間的一大創造,其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是柳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螺螄粉說實話味道確實是有些大的,可能第一次聞螺螄粉味道的朋友是覺得有些難以接受的,那麼螺螄粉是什麼東西臭呢?螺螄粉的粉是用什麼做的呢?
螺螄粉的“臭”味來源於螺螄粉裡的酸筍,它是新鮮筍經工藝發酵後酸化而成的,其味道讓許多人“退避三舍”,但懂得欣賞它的內涵的人,就會知道,它是香而不腐的,聞之開胃,想之流涎,吃之打滾。螺螄粉最早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末,雖然歷史較短,但嗍螺和米粉在柳州傳承悠久。在柳州從事40多年文物考古工作的劉文認為,從一個小的方面來說,柳州的歷史文化發展軌跡就是一段採集食用螺螄的歷史。
首先要準備米粉,不是北方市場上的那種河粉,得用幹切粉,柳州特有的圓米粉——米粉可以有兩種,一為切粉,一為現榨的圓條“線粉”,而特點在於其配菜螺螄肉。和吃的米粉(米線)不同,幹切粉斷面直徑在3毫米左右,用水泡一個小時以上後待用(通常是用幹切粉在清水中浸泡軟化之後再煮)。螺螄粉用的是陳年米,“越陳越好”,放久的米失去了油性,沒有了膠質,加工成米粉後,吃起來彈性卻很好。煮的時候與桂林米粉相反,桂林米粉煮之前要用熱水先泡,而螺螄粉用的卻是冷水泡,否則,粉煮熟後會斷,沒有彈性。
螺螄粉的螺螄不是田螺。雖然螺螄粉聽起來,好像跟田螺有些關係,但螺螄粉其實並不是用田螺為原材料所製作的,螺螄粉中的螺螄和田螺也不是同一種食物。我們常吃的田螺,是一種小蝸牛,田螺背有殼兒,田螺肉吃起來味道鮮香清新,比螺螄粉中的螺螄要大一些。而螺螄粉中的螺螄,個頭十分小,味道吃起來雖香,但聞著帶一點點臭臭的味道。
1、把豬骨上的瘦肉切下來下來,脊骨直接斬件。
2、田螺螄放到清水裡泡1個小時去泥沙和土味,然後清洗一遍。
3、把材料切成絲和丁,倒些油進鍋炸腐竹片(炸腐竹片時油要熱,但是要離火炸,不然會焦),之後把炸腐竹剩的油裡倒進辣椒粉,製成辣椒油(注意用炸腐竹的餘溫就可以了,不用加火)。
4、把豬骨頭放到鍋裡滾湯,水裡加入一湯匙米酒,把酸菜絲、酸豆角丁放到鍋裡炒,加少許油,但是不要放鹽。
5、黑木耳和豬肉(切下來的瘦肉)一起放鍋裡炒熟並加少許鹽。
6、鍋裡放油,加蒜米、薑片爆香,然後放入螺螄炒,再加一湯匙鹽、半湯匙香辛料炒2分鐘,然後加半碗水,滾了以後放到骨頭湯裡一起煮。
7、用田螺肉煲湯並足夠1小時,然後把事前弄好的辣椒油也放到鍋裡(不喜歡吃辣的可以不加)。
8、再燒半鍋水,水裡放鹽(攪拌均勻,嚐起來鹹一些),水滾時分別把米粉放水裡燙一下再撈起,加入準備好的配料,最後加入螺螄湯螺螄粉就完成了 。
不需要加入,直接鋪在溼布上。
1、大米與清水的比例以1:3較為合適;漿太稀,粉蒸不成,粉漿太稠,蒸成的粉太硬;
2、粉漿搪在溼布上,厚薄保持均勻,不宜過厚,否則粘結不爽口; 大米加清水浸泡至軟,磨成粉漿,再加清水調稀。粉漿中加適量花生油拌勻。蒸籠上鋪上溼紗布,取一勺粉漿倒在溼布上攤平,厚約O.3釐米。
3、放入預熱好的蒸鍋內,用旺火蒸熟,取出去布,將粉捲起來,成長條形,即為齋腸。若卷之前,放入不同餡料,就成為同味不同的腸粉,如豬肉腸、牛肉腸、蝦米腸等。食時蘸醬油、熟油等佐食。粉色晶瑩潔白,質地軟滑而爽,肉鮮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