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的名稱起源於蘇州方言的特點:吳儂喃語,是江南地區的一個特色,而吳文化自發展以來,人們對它的研究就沒有停止過,其中,吳地建築更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期的吳越文化帶你去了解吳文化建築特點。
自吳文化被發現以來,人們對吳文化的研究就沒有間斷過:吳文化是一種具有魚米水鄉特色的“才智藝術型”地方文化。它有五個本質性屬性:水文化+魚文化+稻文化+蠶桑文化+船文化。
它又孕育於“重群體、答道德、講究和諧、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華文化母胎之中。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就凝鍊出了它的“秀慧、細膩、柔和、智巧、素雅”的社會文化特徵。但之於吳文化時期的建築流派卻很少有人深入研究過。
吳門建築包括四個大派:蘇州香山幫、浙江東陽幫、徽幫、寧紹幫。
1、蘇州香山幫
蘇州香山幫建築,又稱蘇式建築,或蘇派建築,除了少數的寺廟、會館、公所、衙署、義莊、書院、倉庫外,面廣量大的是各式各樣的富有水鄉特色的民居,其特點是樑架結構恢宏奇巧,戧角飛翹,房屋裝修典雅,園林建築秀麗多姿。
遠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在汴京(開封)大興土木,建延福宮,造萬壽山,在平江府(今蘇州)設定蘇杭應奉局,任命朱勔為主管,蘇州人朱勔父子兩人能得重用從中也反映出宋代帝王對香山幫技藝的青睞。
蘇州香山幫建築中某些構架和雕刻猶有宋式古風就是這個道理。到了明清時期香山幫匠人又多次參加了中央與地方的一些重大工程。在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的三百年中還出現了徵用吳郡(蘇州)工匠赴京造園的熱潮。因此,香山幫匠人見多識廣,熟悉營造制度,操作程式規範,也許可以說香山幫建築奠定了我國傳統建築的基礎!
2、浙江東陽幫
浙江東陽幫建築歷史悠久,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但也是吳門建築中發展最好的建築幫派。它不僅繼承傳統,而且還將其發揚廣大了,如今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出口建築幫派。東陽幫建築最大的特點是不施彩漆,呈現木質紋理的自然美。
3、徽幫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樑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託、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樑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樑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4、寧紹幫
寧紹幫代表的是寧波和紹興的建築幫派,它最主要的特點是朱漆描金,這是與其他幫派的最大區別。寧紹幫一開始由於它色彩的特殊發展很快,但近幾年卻逐漸沒落。
民族是我們中國一個人口比較多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們中國一個比較古老的民族之一,歷史已經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苗族的蠟染文化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創造的文化藝術。那麼,大家對於苗族的蠟染文化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溯源與傳說
苗族蠟染歷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敘述蠟染的起源。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據《貴州通志》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這種蠟染布曾被稱為“闌干斑布”。
宋代五溪地區的“點蠟幔”(蠟染)已很盛行。明、清時代,黔中一帶苗族也多用蠟染衣料。民國年間,蠟染盛行於湘西、貴州、雲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而以貴州的丹寨、安順、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藝最高。大多數地區都將蠟染成品作衣飾,湘西地區則用作床單、帳沿、枕巾等。
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秀、浸染剪裁,代代傳承。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
主要工藝
蠟染實際上應該叫“蠟防染色”,其靈魂是“冰紋”。它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天然纖維織物上,然後放入適宜在低溫條件下染色的靛藍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因蠟保護而產生的美麗的白花。如果僅僅是藍地白花也不算稀罕,那和藍印花布沒什麼兩樣。蠟染的靈魂是“冰紋”,這是一種因蠟塊摺疊迸裂而導致染料不均勻滲透所造成的染紋,是一種帶有抽象色彩的圖案紋理。
苗族蠟染有點蠟和畫蠟兩種技藝。蠟染的製作工具主要有銅刀(蠟筆)、瓷碗、水盆、大針、骨針、穀草、染缸等。此外,蠟染還有製作藍靛和發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後連線,構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藝和操作規程。
隨著科技的發展,紡織品的種類不斷豐富,蠟染作為貴州苗族地區主流紡織品的地位已漸動搖。而伴隨旅遊業的發展,精緻的蠟染手工藝製品正被當作特色旅遊紀念品推向市場,同時也亟待得到真正的保護與合理的開發。
原因如下:
1、儲存文獻較多。
二十世紀初,發現了藏經洞,洞內藏有從4世紀到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 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2、因為其儲存較完整。
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儲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3、藝術價值較高。
以莫高窟為中心的敦煌石窟,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我國的民族藝術瑰寶,它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稀世之珍,為我國的民族藝術珍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明珠。
被譽為石雕藝術之鄉的是浙江省青田縣,著名的“青田石雕”的原材料就產於青田縣,青田石雕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
青田縣是我國的石雕藝術之鄉,它於1995年和1996年分別被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石雕藝術之鄉”和“中國石雕之鄉”。
它位於浙江省南邊的位置,與溫州、麗水相連。青田縣最早是在公元7 ...
吳文化代表的基本特點主要有:
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為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青銅文化:考古學上以使用青銅器為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又稱青銅時代或青銅器時代,由張光直院士最早提出;工商文化:“蘇南模式”盛極一時,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繁華之區,今 ...
1、都江堰是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2、兩千多年前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水 ...
被譽為藏文化活化石的是藏戲。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或“拉姆”,是“仙女大姐”或“仙女”的意思。藏戲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以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藝術,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西藏及四川、青海、雲南等藏族地區的人民都普遍愛看藏戲。 ...
1、我國文化遺蹟中被譽為萬園之園的是圓明園。
2、圓明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
1、我國文化古蹟中被譽為萬園之園的是圓明園。
2、圓明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
3、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
現今社會好像沒有什麼年輕人喜歡看喜劇了,有看的都是爺爺奶奶那一輩的人還有喜歡看戲聽戲的。一種文化的傳承是多麼的不容易啊。今天帶你們看看被譽為“京劇之母”的漢劇文化,這是經過了四百多年的傳承才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內涵的,它是歷史的文化記憶。一起走進武漢文化看看吧。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