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起源
瓦倫丁節,又稱情人節,是歐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國家的民族節日。此節日的來源甚多,但一般是以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後被定為“情人節”較為普通。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全面危機,經濟凋敝,統治階級腐敗,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紛紛反抗。貴族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殘暴鎮壓民眾和基督教徒。是時有一位教徒瓦倫丁被捕入獄。在獄中,他以坦誠之心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他們相互愛慕,並得到典獄長女兒的照顧。統治階級下令將他執行死刑。在臨刑前,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長長的遺書,表明自己是無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典獄長女兒深深眷戀。
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處死刑,後來,基督教徒為了紀念瓦倫丁為正義、為純潔的愛而犧牲自己,將臨刑的這一天定為“聖瓦倫節”,後人又改成“情人節”。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係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而在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七夕節也是姑娘們重視的日子,因此而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由於能表達共同的人類情懷,各國各地紛紛發掘了自身的“情人節”。
西方情人節的來歷是什麼
傳說一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后,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傳說二
情人節在英語裡的叫法是St.Valentine'sDay(原意為:“聖瓦倫丁節”)。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聯絡。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當時,古羅馬內外戰爭頻仍,為了補足兵員,暴君下令:凡是一定年齡的男子,都必須進入軍隊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整個羅馬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淪丁(Valentine)就住在這裡。羅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淪丁的祈禱。
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徵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不願意離開家庭,小夥子們不忍與情人分開。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甚至連所有已訂了婚的也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也由於失去愛侶,抑鬱神傷。
瓦倫丁對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帝尼在神聖的祭壇前為它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裡,在瓦淪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訊息終於傳進了宮殿,傳到了暴君的耳裡。克勞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們衝進神廟,將瓦淪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們苦苦哀求暴君的劾免,但都徒勞而返。瓦淪丁終於在地牢裡受盡折磨而死。
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傳說三
傳說中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蹟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yourValentine(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
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