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西遊記沙和尚原型是誰

西遊記沙和尚原型是誰

  《西遊記》沙和尚沒有歷史原型,但他的師父唐三藏的歷史原型應該是唐朝和尚玄奘法師。

  沙僧與孫悟空、豬八戒是截然不同的存在,他不同於爭強好鬥的孫悟空,雖然說沙僧外貌看上去凶神惡煞,但是他還是比較憨厚和忠心耿耿的。可以說一直是一個任勞任怨的存在,雖然沙和尚的武功不如孫悟空的大,力氣也沒豬八戒的大,但不得不說他在這趟艱難的路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沙和尚原為天宮玉皇大帝的捲簾大將,因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盞,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最後被唐三藏收為徒弟,成為西天取經中四人中的一員。儘管最後沒有修成佛,但佛不是一個官職,而是一種修為,可能本身的修為就不夠吧。

西遊記沙和尚挑的到底是什麼

  沙僧挑的擔子中的東西,原著中並沒有明確說明是什麼,但是可以推敲出來。

  一是生活用品。比如師徒四人的衣物,飯碗(如唐王贈送紫金缽盂等)。

  二是學習用品。主要是唐僧用的經卷等。唐僧是個虔誠的僧人,肯定要經常唸經。行李中的經卷肯定不少。

  三是護照,書中說是通關文牒。經過的州城府縣、國度,都要在文牒上加蓋印章,象現在護照上的簽證一樣。

  另外還有沿途國度贈送的禮品,自己獲得的珍貴物品,以及留作記念的東西,也不在少數,如青龍山獲得的犀牛角等。

西遊記沙和尚擔子裡挑的是什麼

  沙僧的擔子拉個清單

  估計得有

  駝包之類的容器,實際上很多沙僧或者豬八戒挑擔子的形象,擔子上都會有箱子狀的物品。

  臥具4人份,或者1人份(3個半妖和馬不需要)

  帳篷多半沒有,看書裡大半都是借宿或者露宿。

  火種(燧石火鐮求考據黨考證唐朝時期具體的打火器具)

  水及容器,雖然西遊記裡經常寫到師徒碰到河攔路,河裡蹦出來妖怪,從河裡舀水等情節,但實際上如果十萬八千里全都地上走的話,水源之間肯定還是會有較大距離的,那還是有必要帶一些水囊之類的,畢竟不能拿紫金缽盂裝水一晃全灑出來了。


西遊記的作者是

  吳承恩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其主要成就在於最後完成《西遊記》。此書一問世,就被譽為四大奇書”之一,成為世界文壇瑰寶。《西遊記》在中國流傳之廣可以說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而且多個選段被編入中小學教科書。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上歷經艱險、降妖伏 ...

老版西遊記僧扮演了多少的角色

  老版西遊記沙僧同時兼飾太上老君等10多個角色。   老版西遊記飾演角色如下:沙僧、千里眼、監丞、牛魔王、西海龍王、太上老君、和尚、捲簾大將、老者。   閆懷禮,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國家一級男演員,1986年,因出演《西遊記》中沙僧的角色而被廣大觀眾熟悉,同時兼飾太上老君等10多個角色。   1999年,在 ...

西遊記的主人公是

  唐僧和孫悟空。西遊記是由玄奘西遊的故事衍生出來的。從小說的開頭看,作者從兩條線展開這個故事——唐僧、孫悟空。對於一部長篇小說來講,既是故事的需要,也是創作的需要。可以說唐僧和孫悟空都是主角。   比較這兩個人物,小說的開頭重筆墨演繹了猴王的出世和成長(出世、學藝、鬧天宮、保唐僧),並且在唐僧取經的路上,所 ...

問一下西遊記的作者是

  吳承恩:1510至1582年,明代小說家,字汝忠,別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 ...

西遊記的作者是字什麼號什麼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明代人。吳承恩(約1500到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河下(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舉為歲貢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遷居南京,賣文為生。嘉靖三十九年(15 ...

西遊記的作者是寫的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明代的文學家。吳承恩(約1500到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河下(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舉為歲貢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遷居南京,賣文為生。嘉靖三十九年 ...

西遊記的作者是朝代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明代的文學家。吳承恩(約1500到1583年,又及1506到1580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河下(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舉為歲貢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遷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