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的傣家鬥雞
西雙版納的傣家鬥雞
歡快的鬥雞舞。 西雙版納街頭的鬥雞宣傳活動。
鬥雞作為一項古老的民間娛樂活動深受國人喜愛,在河南、山東、雲南等省較為流行。漳州鬥雞、吐魯番鬥雞、中原鬥雞和西雙版納鬥雞,被稱為“中國四大斗雞”。
西雙版納鬥雞比賽的歷史悠久,是傣族群眾最喜愛的活動之一。西雙版納鬥雞體型健壯、骨骼結實、胸肌發達,儘管個頭比中原鬥雞小,但是打鬥起來卻非常兇猛。
近年,由於良種稀少,西雙版納鬥雞面臨著種群退化、數量減少等問題。因此,當地農業部門和鬥雞協會聯合在景洪市嘎灑鎮設定了保種專案,經常進行鬥雞邀請賽,提高鬥雞素質。
目前,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都成立了鬥雞協會,擁有會員1萬多人,城鄉也有多處民間鬥雞場所。鬥雞愛好者們走村串寨,開展鬥雞比賽,並經常與緬甸、寮國、泰國等國家的友人競賽,在共同弘揚鬥雞文化的同時,也促進了與周邊國家的交流。
據介紹,鬥雞的飼養方式和家雞沒有太大區別,只是要給鬥雞吃得更好一些,喂得更飽一點。因為鬥雞好鬥,長到四五個月後,就需要隔離,進行單圈飼養。透過人為的調養和體力訓練,它的體質會更好,打鬥也更為兇猛。
良好的雜交繁育,使西雙版納鬥雞具備了“善鬥”的稟性。一隻才出殼幾天的小鬥雞,能賣到300多元。經驗豐富、好打會鬥、英勇善戰的成年鬥雞,則能賣出6000元至1萬元的高價。
在景洪市,每逢節假日,鬥雞愛好者們就會相邀,集中在曼聽、嘎灑、嘎棟、江北等多個場所進行鬥雞比賽。比賽場面緊張激烈。在場的人們爭相競猜,好像在觀賞一場精彩的“拳王爭霸賽”。
剪紙剪出的傣家生活
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風平鎮風平村委會,有一位傣族民間剪紙藝術傳承人--邵梅罕。圖為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內,邵梅罕就完成了精美的剪紙。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沒有實物,不出一小時,一張栩栩如生的孔雀圖案剪紙就成功製作完成。對於邵梅罕來說,剪這樣一幅孔雀圖已再簡單不過。
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弄麼村,有一個出了名的“金剪刀”。她名叫邵梅罕,一位普通的傣族農民。與同村的其他傣族婦女一樣,她能歌善舞,幹農活、做家務,然而由於愛好,她自創的傣族剪紙卻獲得“意外”的收穫,不僅得到同族的誇獎,還被雲南省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小作品遠赴海外展銷。
在邵梅罕的剪紙作品裡,記者看到了傣家人的生活全貌,幹農活、拜佛、相夫教子、磨豆腐、唱歌跳舞、代表傣族的大象孔雀等。而且邵梅罕的剪紙與她得開朗樂觀的性格相似,總是反應幸福生活和美好事物。
對於記者問起為什麼會情迷剪紙,邵梅罕說,“就是愛好而已,從小就喜歡。小時候幫奶奶剪傣家祭祀、裝飾用剪紙品,別人都剪花,我就剪佛塔、馬、還有大象。”
邵梅罕白天去田間勞動,休息時就剪紙,農閒時就把大部分心思投入剪紙。當然,剪紙也成為邵梅罕年輕時戀愛的定情信物,這張剪紙也護佑著一對年輕的戀人從相愛到結婚,再到生子,過著幸福的農家生活。
講到戀愛,開朗的邵梅罕也露出一絲羞澀,或許是因為愛情,或許是因為手中正在進行的剪紙讓她想起了年輕時。到現在,邵梅罕已經近50歲了,大大小小剪紙作品已經讓她數不清。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邵梅罕的剪紙題材也越來越豐富,正如邵梅罕所說,“我做了什麼,我就剪什麼。”
在與記者交談中,邵梅罕一直在剪紙。同村人這樣評價她,“我們不會剪,她也不會剪,是神幫她剪哩”。
正因為邵梅罕的作品完全來自生活,也受到許多人的肯定和讚許。她的作品經常受到邀請被送到外面展出。邵梅罕最驕傲的則是,她帶著作品去美國參展時,沒想到許多美國人也十分喜歡,“一賣就賣得美元了”。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邵梅罕也受邀經常到昆明為高校的學生傳藝。當然,她還希望傣族人來學。她告訴記者,“我剪紙就憑印象,一種對生活的印象,這種是外面人學不來的。”
現在,同村的幾位婦女也跟著邵梅罕學習剪紙。當然,快進門的兒媳婦也是她重點栽培物件。邵梅罕對她十分期望,“必須得學,學好剪紙才說明心靈手巧,才懂得持家”。(
鬥雞:千年奇觀鄉俗味濃
我國的鬥雞活動歷史悠久,最早起於夏朝少康,到了春秋時已相當流行。關於鬥雞的記載,早期可見於《戰國策.齊策》、《左傳》、《史記》等書。公元前六七九年齊桓公以宋國違背「北杏之會」盟約為由,率諸侯國討伐,取勝築高臺以鬥雞慶祝勝利,是關於鬥雞的最早文字記載。
兩漢以後,有關鬥雞的史事記載和詩賦歌詠,不絕於書。漢代王孫公子、富家子弟鬥雞走狗,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曾有三代帝王都喜歡養鬥雞。南齊鬱林王喜好鬥雞,花數千倍價錢購買鬥雞。北齊幼主高恆擅長鬥雞走狗,還給鬥雞封官賜爵。
唐代是飼養鬥雞的鼎盛時期,「鬥雞皇帝」唐玄宗專門成立皇家雞坊,每到節慶時,總要展示皇家鬥雞。有個玩鬥雞玩出息的小孩兒叫賈昌,深得唐玄宗賞識,被任命為「衣食龍武軍」,召入宮中專職馴雞,派五百小兒聽他差遣,「金帛之賜,日到其家」。時人因此有鬥雞謠:「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對這一斗雞盛況,陳鴻在《東城父老傳》裡有紀實性描述:「上之好之,民風尤甚。諸王世家、外戚家、貴主家、侯家,傾帑破產市雞,以償雞值。都中男女以弄雞為事,貧者弄假雞。」
宋明的鬥雞活動也不比盛唐差多少,尤以洛陽、東京(開封)鬥雞活動最為流行,樂此不疲者在宮廷、民間皆有。南宋時有人在臨安的園林蔣苑中,專設鬥雞專案。而且,宋代對與鬥雞致勝之道的研究尤勝於昔。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有鬥雞專篇,對鬥雞之選種和培訓有詳細記載。明代時,有些地方的鬥雞徒還成立了社團,切磋交流鬥雞之培育和訓練的經驗。
歷代文人騷客中也有不少鬥雞愛好者,他們不僅養雞鬥雞,而且還寫了許多關於鬥雞的華麗詩篇,三國曹植的《鬥雞篇》、劉楨的《鬥雞詩》、唐朝杜淹的《詠寒食鬥雞應秦王教》、韓愈的《鬥雞聯句》、韓的《觀鬥雞偶作》、明朝臧懋楯的《詠寒食鬥雞》、清朝李聲振的《鬥雞》等都是其中名篇。歷代畫家們也不甘寂寞,明朝的文徵明、南唐的梅行思、唐朝的閻立德都畫過不少鬥雞畫,敦煌壁畫上也出現多幅鬥雞畫面。古代鬥雞常被用作賭博,鬥雞賭徒們為了取勝,想盡辦法。一是選擇培育良種,如東周時的「羊溝巨雞」、南北朝時的「壽光雞」,皆以身高爪利、性猛善鬥而冠絕一時。二是注重對鬥雞的訓練,如《莊子.達生篇》中記載訓雞至「呆若木雞」的境界,就是極生動的寫照。三是藉助裝備和藥物刺激,如《左傳》記魯國季氏鬥雞為取勝,給雞距裝上金屬尖距,使攻擊犀利;在雞翼上撒芥粉,使對手因迷痛而無心戀戰。東漢時,又有在雞頭上抹狐狸油的辦法,令對手聞其味而逃避,這些外力助鬥技術,多為後世沿襲。
鬥雞打鬥的技法大致兩種:一是嘴“叨”,如站門高咬、掐冠、叨下頷、左右叉脖、鑽襠、撇翅。二是腿“打”,有打幹腿、頂門腿、腦後腿、截腿、左右側面腿之分。“打”很兇狠,俗稱“三嘴不如一腿”,常常一腿就能將對手打昏在地。鬥雞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稱“荒盤”,這時兩雞動作靈敏勁頭足,往往都不佔便宜。此後為“穩盤”階段,這時兩鬥雞體力大減,往往飛打不起來,只能穩當地叨鬥。再後來是“殘盤”階段,雙方損失殘重。至最後,一雞臥地叫作“趴盤”。
新中國成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裡,鬥雞曾被當成「四舊」而取締,近年來,隨著傳統民間節會活動的恢復,各地鬥雞遊藝又見興盛。一九八九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還轉播了在山東兗州舉辦了首屆鬥雞比賽,電視連續劇《孔子》中的鬥雞場面,即出自兗州樂鳳鬥雞的表演。目前,內地鬥雞活動最活躍的有四個地方,菏澤鬥雞、吐魯番鬥雞、漳州鬥雞、西雙版納鬥雞,並稱為中國四大斗雞。鬥雞活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傳承演進積澱著歷史文化,是一項廣受群眾歡迎的民間文化活動。
布朗族:西雙版納密林中的民族
布朗族概述
布朗族共有8.2萬多人。主要居住在聞名中外的西雙版納密林中的勐海縣的布朗山、巴達、西定和打洛等地,其餘的分佈在臨滄地區的雲縣、鎮康、永德、雙江、耿馬和思茅地區的瀾滄、墨江、景東等縣。
布朗族以農耕為主,並以種茶聞名於世。由於布朗族多居住在深山老林,在山上開墾的梯田成為當地一道最為奇異的 ...
雲南風俗多又怪 傣家山寨和尚談戀愛
在傣族的傳統意識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時間(哪怕只有幾天)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廟)不過是他們暫時的學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樹,大青樹下也不乏美麗動人的傣家小樸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樸哨(談戀愛)的!
在傣家山寨,你常會看到披紅掛綠的小男孩在喜氣洋洋的家人和一大幫花枝招展的小樸 ...
西雙版納少數民族的飲茶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0-7-9 中國食品科技網
烤茶:將鮮茶枝拆下來,在火上烘烤,待有茶香後,放入煮沸的水中。煮3—5分鐘即可飲用。在山上可用竹筒燒水,在家中用鍋或壺均可,簡易方便快捷,清香可口。
炭火烤茶:當水煮沸後,用竹飯盒將曬青毛茶抓一把在盒內,再把燒紅的 ...
西雙版納-基諾民俗人物
讓我們再回到西雙版納吧,回到基諾山,看看那些純樸可愛的人們。
每次我看到他們的淳厚善良,總是覺得心靈得到了淨化。
埋頭刺繡的姑娘們。據說是準備她們今後出嫁的服飾,呵呵。
剽悍的基諾族男子。
和藹可親的“卓巴”
耳朵穿孔戴花的老漢。這 ...
走進傣家竹樓
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不僅居住在“竹”樓裡,還吃著“竹”筒飯、喝著“竹”筒酒,真是比神仙還逍遙。來到版納,最令人心動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麗別緻的竹樓。從外形上看,它像開屏的金孔雀,又似鶴然起舞 ...
維吾爾族的鬥雞遊戲
鬥雞是維吾爾族的一種古老的民間遊戲,看一場鬥雞往往和看一場精彩的體育比賽一樣叫人緊張不已。
新疆的南部、伊犁一帶和吐魯番等地,每到冬季,在小巷深處都有民間自辦的鬥雞“比賽”。據說,吐魯番和鄯善是新疆出鬥雞的地方。這裡有一種雞叫大骨雞,是新疆地方的優良家禽品種,它頭似蛇頭,雞冠極小.嘴如鷹嘴,鋒利而粗大 ...
西雙版納總佛寺
西雙版納總佛寺
□ 梁曉芬 文∕圖西雙版納總佛寺一樓供奉的竹編佛,由緬甸高僧都波溫香於今年編織而成,體現了東南亞國家人民對佛的崇敬,以及中緬兩國人民的友誼。西雙版納總佛寺,傣語稱“窪壩吉”。“窪壩吉”的“窪”是寺院的意思,“壩”是森林的意思,“吉”則是佛陀曾經度過25個雨安居的揭答林給孤獨園的簡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