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魏晉曹植《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1、為國家解危難勇獻身,看死亡就好像迴歸故里。
2、出自《白馬篇》,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詩以曲折動人的情節描寫邊塞遊俠兒捐軀赴難、奮不顧身的英勇行為,塑造了邊疆地區一位武藝高超、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遊俠少年形象,表達了詩人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
1、“捐軀敢國難,視死忽如歸”中的“敢”應該為“赴”,這句詩的意思是:為解除國家危機而英勇獻身,將死亡看作迴歸故里一樣。出自曹魏文學家曹植的《白馬篇》,《白馬篇》是曹植的早期詩作,其寫法上受到了漢樂府的影響。
2、全詩語言精美、豪邁奔放。以曲折動人的情節,塑造出一位武藝高超、為國效力、不怕犧牲的遊俠少年形象,描寫出邊塞遊俠捐軀赴難、英勇獻身的行為。表達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願望。
3、此詩在開頭兩句描繪出奔赴西北征戰的英雄身影,突顯出軍令緊急,扣人心絃。接下來補敘英雄的來歷,表明他的形象。後面的“邊城”六句,說明了去西北的具體原因。最後八句寫了英雄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精神境界。詩中英雄的形象,就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曹植《白馬篇》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曹植的散文同樣也具有“情兼雅怨,體 ...
《論語.里仁》中: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聽到或明白了一個道理,晚上死了也可以。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準則。"朝聞道,夕死可矣 "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 ...
釋義: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不辭辛苦,勤勤懇懇,竭盡全力,貢獻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意思說,我一定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小心謹慎地辦事,為國家大事用盡我的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
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如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 ...
用之如泥沙上一句是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意思是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麼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乾淨,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
用之如泥沙出自杜牧的《阿房宮賦》,《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賦體文 ...
人不死終會出頭上一句是再窮不過要飯,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當一個人再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時候,也就是開始得到的時候。表現了一種拼搏奮發的勇氣和決心。
這句話出自小說《陳二狗的妖孽人生》,許多年後,老人躺進了一座不起眼的墳包,那個沒被大雪天刮煙炮凍死、沒被張家寨村民戳脊梁骨白眼死的孩子終於走出大山,來到城市, ...
綠遍山原白滿川。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今樂清市淡溪鎮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來。後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與繁忙。前呼後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