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觀念和社會的關係魯迅的故鄉

觀念和社會的關係魯迅的故鄉

  在《故鄉》中,“我”與“故鄉”的精神聯絡首先是由於有了少年“我”與少年閏土的友好和諧的關係,在這時,“故鄉”在他的觀念中是美好的、親切的.但當他再次回到“故鄉”,這種精神聯絡淡漠了,“故鄉”的觀念就變化了,在這時,他對“故鄉”的現實是厭惡的、反感的。

  他的精神中的“祖國”失落了,物質“祖國”雖然存在著,但在這個“祖國”中卻再也找不到自己精神的歸宿。他們沒有信仰,沒有道德,沒有固定的操守,對人沒有真摯的感情,關心的只是個人眼前的物質實利、他們沒有“別人”的觀念,更沒有“祖國”的

西藏的婚姻和社會關係

  關於從西藏定日地域遷到尼泊爾索盧——昆布居住的藏族,Aziz(阿吉茲)1969年到1971年做過文化人類學研究,考察他們在西藏的生活。現首先介紹她的書上談及的有些關於婚姻圈和貿易的資料【阿吉茲1987(AZIZ 1978)】。

  富裕的農民都是透過發展家畜和經商而不是透過擴大耕地面積發家致富的。在農村人口中,只有這類富裕農戶經常定期地離開農村,前往日喀則、拉薩和聶拉木旅行。他們和其他務農者的區別還在於他們往往從定日以外的上等人家中娶妻〔1987:78;80〕。“匆巴”(商人)是崗嘎鎮從事獨立經營的貿易者或者兼任官員的。政府與商業是形影不離的。商人以及官員的家庭之間往往有聯姻關係(1987:84-85)。從定日以外的上層人家婦女進入農村社會、或者從西藏的大商業中心往崗嘎鎮的情況形成跨階層、地域的網狀結構。可是,農村人口和崗嘎商人階層之間幾乎不存在互相通婚的情況、出身於崗嘎的婦女總是留在城鎮社群內,她們或者嫁給當地的商人、官員,或者在聶拉木、吉隆、協噶爾或者西藏的其它商業中心找丈夫。婚姻規則是各自所屬的集團聯姻,只有15—20%的定日家庭中出現跨階層和民族的婚姻。拉薩和日喀則的商人聯姻尼瓦爾人,他們有的女兒嫁崗嘎商人,崗嘎商人家和下層的傭人、工匠、賤民嫁到夏爾巴人。和上層人家的女兒結婚,對於地位較低的家庭來說是具有社會的、心理的以及政治和經濟上的意義的〔1987:187—189〕。

  關於貿易和姻親關係的討論,決不可忽略定日社會成員中的尼泊爾人。“卡札拉”是最早來自加德滿都的尼瓦爾人中的一個階層。移居西藏的尼瓦爾人都直接遷到拉薩,他們到那裡後透過和西藏婦女結婚,便形成了通稱“卡札拉”的混血族群,這些人都在西藏的大城市中經商。定日的“卡札拉”是從日喀則遷到的。其他尼瓦爾人認為他們屬於下等人,但是崗嘎商人又把“卡札拉”的等級地位看得高於自己,他們爭著追求卡札拉婦女。可是,在定日農村,人們都拒絕與卡札拉結親,正如農村人不和崗嘎鎮上的藏族商人通婚一樣。尼泊爾的夏爾巴人也同樣受到歧視,他們當中沒有人居住在定日的農業區內,只住在崗嘎鎮上。但他們沒有屬於卡札拉那樣有威望和富有,他們都出身於夏爾巴社會的下層,在他們和定日人通婚中,對方一般和他們的經濟狀況相同〔1987:191〕。

  如上,農民和商人的婚姻的網狀關係不一樣。農民和商人很少聯姻,商人之間有較廣泛的婚姻圈。這表示姻親關係在貿易的活動有很大的功能。又隨著貿易的移動,發生異民族之間的通婚,從而形成了新的階層。這個問題是考察喜馬拉雅地區民族關係時應該考慮的課題。

  在柳溪卡,怕兩親家離得近,來往走動的人多而口舌雜等原因,大家喜歡找他鄉的姑娘。差巴們常往外地跑,注重門第相當,因此差巴家的外地媳婦比堆窮家比數大。差巴的媳婦之中他鄉媳婦佔率71%,堆窮的他鄉媳婦佔率39%(1989:32)。富裕階層要在商業活動中擁有一個發達的基礎,因此一定必要村外的人際關係。可是這個資料沒有婚姻圈的範圍,所以不能知道人際關係範圍的距離。

  Kao村的資料表示村內婚和村外婚的比率是大約一樣(合田1987:138—139),但不清楚這種婚姻的選擇跟階層和職業有什麼樣的關連。

  關於牧畜民的結婚,在節日找物件,自由戀愛結婚的報告較多。包智明關於那曲的說明是:婚姻範圍大約是鄉的範圍。因為男女認識的機會如賽馬會是以鄉為單位召開的[包1992:55]。

  婚姻圈在藏族之中也有階層和地域的差別。還有,在本文利用的資料是1950—1960年代的,現在的貿易活動不會有像過去的西藏——尼泊爾之間有連結的廣泛性,這個變化可能影響到婚姻範圍。不過可以推察傳統上聯姻保證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從而確立富裕層在貿易上的利益。在西藏社會也可以說姻親關係增大了經濟、社會上的差別。

時間觀念和時間概念的意思一樣嗎

  時間觀念是來自人類觀察感知到的自然時間或物理時間。人類的時間觀念主要來源於觀察到的自然運動(含天體運動)和人文運動(含歷史程序)的有序性,來源於此等有序運動的節律性或律動性。

  時間概念,指關於時間系統的一些定義。包括授時系統、時區劃分和統一的時區系統計量形式、計量方法、標準時間等。


魯迅故鄉的分層與層意

  《故鄉》依據時間的順序,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晨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結束。寫 ...

魯迅故鄉多音字形近字

  多音字:   1、薄:日薄西山、薄被、薄荷;   2、畜:畜牧、畜生;   3、殼:貝殼、地殼;   4、嚇:嚇唬、恐嚇;   5、折:折斷、折騰、折本;   6、稱:對稱、稱呼。   形近字:   1、蕭和簫:蕭索、竹簫;   2、湧、勇和踴:洶湧、陶勇、踴躍;   3、嗑和瞌:嘮嗑、瞌睡;   4、曬 ...

魯迅故鄉故事梗概

  《故鄉》故事簡介: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 ...

魯迅故鄉結尾有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1、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2、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   3、我好象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   4、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前進。   5、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   7、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 ...

瑣憶人間魯迅有什麼不同

  《瑣憶》是散文,作者是唐弢。《瑣憶》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   《人間魯迅》是201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賢治。   《人間魯迅(套裝全2冊)》內容簡介:魯迅說:“我總記得我活在人間。”“人間魯迅”,即魯迅的“人間性”,或“大地性”。正 ...

魯迅故鄉故鄉為題的好處

  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對於一般人來說,故鄉總是美好的,值得懷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條,讓“我”感到悲涼、生疏,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記憶中的故鄉及人物與眼前的故鄉及人物發生了巨大變化,啟發讀者 ...

魯迅故鄉簡介

  《故鄉》發表於一九二一年五月《新青年》第九卷第一號的,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封建社會從精神上對農民的摧殘,從閏土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