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解析:婆羅門教教義是什麼

解析:婆羅門教教義是什麼

  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教義,教義就是指宗教所信奉的和宣揚的道德思想。源遠流長的婆羅門教文化,源於古代的印度,是古老的東方宗教,為社會發展有著深淵影響。婆羅門教文化歷經了漫長的歷史改革形成今天燦爛輝煌。

  婆羅門教仍以《吠陀》為最古經典,且仍屬於多神教,但是已經有了三大主神:梵天、毗溼奴、溼婆,他們分別代表了宇宙的“創造”、“護持”、“毀滅”。婆羅門教的主要教義大致如下:

  1、梵天崇拜

  “梵天”是婆羅門教的創世主,世界萬物、人、乃至神都是由他創造出來的。根據《摩奴法典》記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卵殼分成兩半,即創造了天和地;然後創造十個生主,再由他們創造一切。

  他後來被佛教(大乘佛教)吸收為護法神,為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又為色界初禪天之王,稱“大梵天王”。一般來說,宗教哲學的超越性要求擁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作為超越性存在者的神。婆羅門教的宗教哲學的超越性層面,就集中體現在“梵天崇拜”上;後來佛教哲學的超越性層面,則集中體現在對“佛”的崇拜上。

  2、四種姓

  婆羅門教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四種姓”制度。四種姓為:“婆羅門”是第一種姓,是執掌宗教事務的祭司;“剎帝利”是第二種姓,是執掌軍政事務的武士;“吠舍”是第三種姓,是從事生產活動的農民和工商業者;“首陀羅”是第四種姓,是無技術的勞動者;此外還有“賤民”。

  前三種姓稱“再生族”(意謂婆羅門教使他們獲得第二次生命);第四種姓稱“一生族”。各種姓是職業世襲、內部通婚的,各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生活方式和習俗。一般來說,古代社會是有等級制度的,但是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有它的特點,是直接與其宗教哲學聯絡在一起的。

  3、三大綱領

  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是: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

  其一,吠陀天啟:婆羅門教認為,《吠陀》是由古代聖人受神的啟示而誦出、最後由廣博編集而成的,乃是神聖的知識。所以,吠陀文獻只有“再生族”才有資格閱讀,“一生族”無權問津。“天啟”原意為“聽”,引申為“神的啟示”。

  人類早期經典文獻的這種神聖性,是世界上幾大文化傳統所共有的一個特徵:它們是“天啟”或“神的啟示”、而後由聖人編定的。這使我們想起中國的“群經之首”《周易》,它也是神的啟示,而其編定也是“人更三世”(經過三代聖人)。後來佛教的經典,也具有類似的神聖性。

  其二,祭祀萬能:婆羅門教認為,祭祀活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祭司是人與神之間的中介,透過祭祀活動,既代表人向神獻祭,又代表神向人傳諭。祭祀活動乃是人類早期精神生活的一個基本要素,祭司充當著人與神之間的溝通者。在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中,“史巫”便是人與神之間的溝通者。後來的佛教(後期佛教),也有自己的祭祀活動及其儀軌。

  其三,婆羅門至上:婆羅門教認為,婆羅門是“最勝種姓”、“人間之神”。“婆羅門”意思是“清淨”,據說是從“原人”的頭生出來的。他們是一切知識的壟斷者,《摩奴法典》規定,婆羅門有六法:學習《吠陀》,教授《吠陀》,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佈施,受施。這六法的教義規定也多被後來的佛教吸收了,只是具體的內容有所不同。

  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是由“梵書”確立的。梵書又稱“婆羅門書”、“淨行書”,是婆羅門教的重要典籍,約形成於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前五百年間。其主要內容有:儀軌(祭祀儀式的具體規定);釋義(對儀軌的解釋);吠檀多(即“奧義書”,是對研究吠陀的最終目的的哲學說明)。

  現存梵書有十五部,例如附屬《梨俱吠陀》的《愛達羅氏梵書》、附屬《夜柔吠陀》的《百道梵書》(此書首次提出了靈魂轉世的理論很容易與佛教哲學的三世因果相混淆。佛教是否認靈魂實有的)。

  4、其它諸重要觀念

  靈魂不滅論:婆羅門教認為,人以及一切有生命者皆有靈魂。一般來說,這是宗教觀念的基礎之一,因為宗教的超越是以超越者這個主體的存在為前提的。這個觀念對佛教哲學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後來中國佛教的“神不滅論”。(非原始佛教)

  輪迴轉世論:婆羅門教認為,軀體死後,靈魂可以轉入另外一個軀體復活。

  善惡因果論:婆羅門教認為,一個靈魂轉世可有各種可能的形態:為神,或者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或者為賤民、畜牲,乃至下地獄。這一切取決於他現世的行為,尤其是奉行婆羅門教的虔誠程度。

社會思想的體現:婆羅門教的倫理原則

  婆羅門教是印度的古代宗教,其宗教活動和社會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婆羅門教所體現的一些神學體系和社會的生產生活也有這難以分割的關係。下面,要透過婆羅門教文化介紹的是關於它的倫理原則內容。

  婆羅門教的宗教活動和社會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梵書、奧義書時期,一切社會意識形態──哲學、政治、法律等無不包括在婆羅門教的神學體系之內。其社會思想和倫理原則體現在種姓制度、教徒修行和生活歷程的四行期方面。

  種姓制度:

  種姓是以血統、職業世襲、內部通婚與不準外人參加等為特徵的社會等級集團。印度的種姓思想在《原人歌》中已見端倪。吠陀詩人宣稱:婆羅門從原人口中生出,剎帝利從臂中生出,吠舍從腿中生出,首陀羅從腳生出。

  種姓制度的正式確立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之後,即梵書製作和奴隸制國家形成的時期。當時的種姓分為四等,即婆羅門(祭司)、剎帝利(王族、武士)、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及商人)和首陀羅(奴隸)。

  四種姓中婆羅門最高貴,首陀羅最卑下,首陀羅一般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此外,在吠陀末期還出現了種姓以外的旃陀羅(賤民)。他們被稱為“掃除汙物的人”。

  根據婆羅門法典規定,前三種姓可以誦讀吠陀經並參加宗教祭儀,從父母親那裡獲得第一生命,透過“入法禮”再獲得第二次生命,因此被稱為再生族;首陀羅不準讀或聽吠陀,亦不能參加宗教儀式,被稱為一生族。對各個種姓在社會地位、權利、義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規定。

  婆羅門在《梨俱吠陀》時代管理祭祀的祭司或祭官,在社會和宗教生活中沒有突出的地位。在梵書時期出現了世襲祭司的婆羅門家族,自詡為吠陀仙人的後裔。

  種姓制度確立後,他們的權力和地位日益提高。《耶柔吠陀》稱之為“人間的神”。他們不單是宗教的指導者,也是當時的知識階層。他們享受種種特權:接受佈施、豁免賦稅、犯重大罪行時可以免死,本人連同妻子甚至所有的牛都要受到公眾的敬禮。

  法經列舉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是:學習和教授吠陀,為自己和別人祭祀,接受和施放佈施。印度奴隸制國家興起後,剎帝利是國家的統治者,他們與婆羅門經常發生矛盾,因之,婆羅門的權威有時亦受到挑戰。

  四行期:

  為了把世俗生活納入宗教行事中去,婆羅門教提出了教徒修行和生活歷程的四行期:

  1、梵行期。從師學習吠陀,接受宗教訓練,敬事師長,過苦行生活,一般為12年;

  2、家住期。在家過世俗生活,娶妻生子,經營與婆羅門身份不相違背的社會職業,進行家祭並施捨;

  3、林棲期。家事既畢,本人或攜妻隱居叢林,作種種苦行,親證梵我,嚴格奉行祭祀的各種規定;

  4、遁世期。棄家雲遊四方,靠接受施捨為生,把苦樂棄之度外,以期獲得最後解脫。

  在吠陀後期文獻中,有的主張把遁世期安排在林棲期之前,也有人認為在梵行期後即可漫遊在外,成為行者、頭陀或苦行僧,以後,這種制度也為印度教所襲用。

婆羅門教的祭祀禮儀分別有哪些

  婆羅門教是印度古代宗教,是印度教的古老形式。與後來的世界性宗教不同的是它沒有明確的創教人,是由不同宗教信仰和哲學派別匯合形成的。那麼,在婆羅門教文化中,婆羅門教的祭祀儀式有哪些呢?一起來看下。

  天啟祭

  奉祀方位不同的“三火”(家主火、供養火、祖先祭火),由祭官主持。祭官分為勸請僧、行祭僧、祈禱僧,祭官屬下還有宣詞者、贊酒者、引導者、點火者、拂穢者等輔助人員。不同的祭祀要有不同的祭官主持或監督。天啟祭大致可分為供養祭和蘇摩祭兩類。供養祭是以動植物供奉諸神和祖先的祭祀。分七種:

  1、置火禮。即在家宅置三火作為公開的儀禮,一般是新婚滿月日舉行;

  2、火祭。此祭的目的和意義較為廣泛,在梵書中被認為是祈求牧畜(牛)的繁殖,每天早晚兩次,把牛酪及其他供物投入祭火;

  3、新滿月祭;

  4、初穗祭。向神供奉各種新產穀物或果蔬,祈求豐收,每年三次,秋季獻米,春季供麥、稗,夏季供竹筍;

  5、四月祭。印度古時根據氣候將一年分為三季,每滿四個月舉行一次,祈求農作物茂盛、豐收;

  6、獸祭。祈求豐年,排除各種障害,一般在新滿月祭中舉行;

  7、修陀羅摩尼祭。奉祀因陀羅,獻祭者各有其目的:婆羅門想獲得名聲;剎帝利希望取得勝利;吠舍企求財富。

  蘇摩祭

  蘇摩祭以蘇摩酒奉獻於神或祖先,名目繁多,凡不屬於供養祭的都稱為蘇摩祭。印度文獻中有時稱為“七會”。據很多學者的研究,此祭通常有六種:

  1、火神贊。對火神阿耆尼的贊誦。為了實現獻祭者重大的願望而舉行,對祭官、祭場、祭儀等都有嚴格的要求;

  2、力飲祭。以奉獻七杯或更多的蘇摩酒而得名。國王剎帝利或婆羅門為了獲得更高的權力而舉行;

  3、即位禮。國王即位時舉行;

  4、馬祭(馬祀)。婆羅門教最重要的祭祀。在行祭期間,祭官透過一定的儀式選定一匹健壯的牡馬,使之在外遊蕩一年,在馬遊蕩時伴有國王或由國王代表率領的軍隊,當馬闖入其他國家的領土時,就逼使該國降服,否則就用武力征伐;一旦取勝,被打敗的國王要作為扈從列入戰勝者的行陣,否則要遭恥笑。在勝利者率馬回國後,還要由祭官舉行盛大儀式,唱吠陀讚歌,將馬宰殺,或用其他動物代替作為犧牲,這種祭禮曠日持久,耗資巨大;

  5、人祭。施祭的目的是企求在馬祭中所沒有獲得的東西。很多學者都認為馬祭是代替人祭的一種形式,在吠陀文獻中屢次提及以人作為犧牲的事實。21世紀初的考古發掘也證實了這種祭祀儀式的存在。如《白耶柔吠陀》中曾列舉可作犧牲的184種人,並各有獻祭的特定物件,如對閻摩神用石女;

  對暴風神摩錄多用農民;對天神用禿頭翁;對地神用跛者;對死神(米利多)用獵人;對眠者用盲人;對舞者用詩人;對歌者用職官;對地獄用殺人犯;對黑暗用盜賊等。作犧牲的方式不一,有的可自投於水;有的在禮拜太陽神後永遠隱遁山中等。但吠陀文獻中也規定可用牲畜、穀物等替代;

  6、全祭。婆羅門出家前舉行的祭祀,出家者將其全部財產與眷屬都奉獻於人和神。


淺述與佛教的不同點

  同樣源於印度的婆羅門教和佛教,都是東方的古老宗教,這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人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的婆羅門教文化與內涵豐富的佛教文化有著怎樣的異同點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婆羅門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於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形成於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4紀是婆羅 ...

細數的經典文獻

  印度的一些教義和思想派別,還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印度經歷了數千年的,漸漸的形成了婆羅門教,這也代表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開始。婆羅門教的根本經典是吠陀,演變至今會有多少經典文獻呢?一起來婆羅門教文化中看看。   吠陀本集   分《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闥婆吠陀》4部。這4部書又可分為兩組, ...

的歷史起源與發展

  婆羅門教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婆羅門教的人分為四種,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教等級制度森嚴,最高為婆羅門,最低為首陀羅。有關婆羅門教的起源和發展有哪些?一起來婆羅門教文化看看。   婆羅門教,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 ...

解讀與印度教的關係

  我們只知道有很多的宗教信仰,卻有許多宗教是我們不知道名字,起源還有發展的。就拿一度較來說吧,它起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我們只知道印度教是世界的主要宗教之一。婆羅門教文化源遠流長,我們一起深入瞭解它與印度教的關係吧。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按歷史發展,最先有婆羅門教 ...

的特點,你知多少

  婆羅門教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吠陀教為經典起源起來的。婆羅門教由於佛教以及其它宗教的發展開始導致變差,不同的宗教都有著自己的一些理念與特點。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婆羅門教文化了解婆羅門教的特點。   靈魂不滅論:婆羅門教認為,人以及一切有生命者皆有靈魂。一般來說,這是宗教觀念的基礎之一,因為宗教的超越是以超越者(T ...

揭秘教徒的信仰

  婆羅門教是印度的古代宗教之一,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形成於公元前7世紀。因為崇拜梵天及由婆羅門種姓擔任祭司而得名。每個宗教都會有自己的信仰,那麼婆羅門教教徒信仰什麼呢?一起來婆羅門教文化中看看。   多神崇拜   雅利安人在次大陸西北地區定居以後,他們崇拜的大都是自然神。公元前5世紀吠陀著名的註 ...

是怎樣形成的?

  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一種古老宗教,婆羅門教也有著古老的歷史,起源於公元兩千年前的吠陀教,如今的印度教就是婆羅門教開展出來的,印度教也被稱為“新婆羅門教”。那麼你知道婆羅門教是怎樣形成的嗎?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婆羅門教文化了解。   公元前10世紀中葉,雅利安人又從印度河上游向東推進至朱木那河、恆河流域,史家稱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