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往往多達30至50道。
2、帖經,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絡的上下文。
3、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髮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
4、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於是開始了詩賦考試。
5、經義,是圍繞書義理展開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髮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
1、古代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2、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二百餘年。 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唐朝科舉與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宋太宗時期改為每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為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路引:是古代的通行憑證,明朝年間規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地政府部門發給一種類似介紹信和通行證之類的公文,通常叫"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當時會受到依律的治罪,如古代學子要考科舉,人有急事,需隨身帶有“路引”關卡通行證,只要到關卡出示,就可以到想要的地方,但是有時間限制,因此"路引"實際上就是古代人員離鄉的證明。
1、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 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 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 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 ,9時至11時為“巳時” ,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 ,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 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 ,9時 ...
孔子,孟子,荀子,莊子,老子,韓非子,公孫龍,李斯,董仲舒,陸九淵,王陽明,朱熹,黃宗羲,顧炎武,李贄,王夫之,程頤,程顥,周敦頤。
主要人物介紹:
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晚年,周王朝日趨沒落,老子便棄官歸隱,並且寫出《道德經》,申述道德的含義。認為道是先天 ...
更、鼓、點是古代計時單位。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大致分為:晚七時至九時為一更,九時至夜十一時為二更,其餘類推。
鼓:擊代夜間擊鼓報更,故以其為更的代稱。
點:古代用銅壺調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合現在二十四分鐘。 ...
猰貐:又稱為“窫窳”。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為“危”的神殺死,後來被複活,但是變成了種奔跑迅速的吃人兇獸,像貙,虎爪。關於猰貐的外形還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據說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后羿將它殺死。 ...
1、《食珍錄》: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餘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職是黃門郎,到南朝齊時升為太子庶子,後來擔任祠部尚書。
2、《清異錄》: 北宋人陶谷撰著,這是他雜採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寫的一部隨筆集。書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個門類,共有648條有關內容。其中和飲食有關的果 ...
三科只要是指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而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雖然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 ...
古代西域民族如下:
1、月氏人: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阿爾泰山至巴里坤草原之間的月氏人,天山南麓的龜茲人和焉耆人,吐魯番盆地的車師人以及塔里木盆地東部的樓蘭人,皆為吐火羅人;
2、羌人:羌族始祖是炎帝,從西周時期到秦漢時期分佈在崑崙山以北至帕米爾高原,塔里木盆地南緣廣大地區;
3、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