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學的意識形態性與文學的審美特性有機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質變”,產生了作為文學的根本性質的“文學審美意識形態”;
2、其具體內涵從性質上看:有集團傾向性,又有人類共通性;
3、從主體把握物件的方式上看:是認識,又是情感;
4、從目的功能上看:是無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
5、從文學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須假定性,又須真實性;
6、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是文學區別與其它意識形態的特性。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作為獨特的思想系統,並非現在某些人所說的“純審美主義”或“審美中心主義”。與文學情感表現論也不相同。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有豐富的完整的內涵。
文學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形成原理:
審美意識形態是審美與意識形態複雜的組合形式;意識形態是與經濟基礎相對的一種上層建築形式;審美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指人與世界形成一種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係狀態;文學又是人類的一種審美活動,它與其意識形態性有機結合在一起,產生質變,形成文學審美意識形態。
文學的審美功能包括文學的審美認識功能,審美教育功能和審美愉悅功能;
作為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文學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審美作用。文學的教育作用、認識作用都是以審美作用為前提的,它們不可能採取獨立的方式存在,而只能寓於文學的審美功能之中。這種審美功能主要表現為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作品透過對物件的藝術的描寫,創造出完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作者豐富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從而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審美快感。
文學審美特徵如下:
1、哲理性。
它是文學象徵意象的本質特徵,即表達某種哲理和觀念。在文學上,是使用形象來表達文學藝術作品。
2、象徵性。
它是文學象徵意象的基本表現手段。並不以它的表面現象來審視,是以它所暗示出來的另一面來分析。
3、典型性。
它是文學象徵意象的形象特徵。是指形象 ...
薩特在《論文學》中說:小說給人的不是物,而是物的符號。光憑這些符號,即指示虛空的文字,怎麼能建立一個站得住腳的世界呢?召喚讀者自由想象。
參考文學理論課程講義《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功能》,所謂文學形象的感知的間接性,是指作為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現實性,它只能透過接受者的想象和聯想才有可 ...
首先,由於它的存在,使文學藝術的多元狀態與其表現的一元屬性走向統一成為可能,這便在理論上為改變人們將文學的一元論和多元論看成是對立排斥狀態,並將它們統一起來提供了可能;
其次,由於審美反映論的歷史哲學性質,由此便將對文學藝術本質的考察,納入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哲學範疇,而有可能在更為宏觀的社會結構內,去 ...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性質的概括,指文學是一種交織著無功利與功利、形象與概念、情感與認識等綜合特性的話語活動。可從三個方面看:
第一,從目的看,文學並不直接尋求實際利益的滿足,然而間接地或內在地又有某種功利性,即力求審美地掌握世界,並把審美無功利性當作實現現實功利目的的手段;
第二, ...
食色性也,性和食一樣在日常生活中佔著重要地位。很多時候,性”甚至比食”更反映人的內心。飲食描寫被大家認同、欣賞,那麼對於文學作品中的性描寫也應該寬容一些。
比如,《廢都》裡,莊之蝶與那些婦人的性愛,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的沉淪。他渴望以之超脫,卻終於絕望。賈平凹不惑之年,借鑑《紅樓》與《金瓶》技法,避人抒懷 ...
文學的真實性可以從認識論角度和創作論角度分別來說。從認識論角度看,文學的真實性在於其反映生活的本質真實性,而非表象的真實性。任何意識形態部門的認識價值都取決於它在何種程度上實現了從對生活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從創作論角度看,文學的真實性是包蘊了審美理想和審美情感的的真實性,遠不同於原生態的生活真實性 ...
納蘭性德的文學成就以《納蘭詞》為最。
《納蘭詞》: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作品。《納蘭詞》收錄了《浣溪沙》《金縷曲》《沁園春》、江城子》《臺城路》等經典作品。
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後太子更名胤礽,於是納蘭又恢復本名納蘭成德。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