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之後,三國頂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1、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2、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
3、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
4、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官渡之戰的歷史意義: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赤壁之戰的歷史意義:是三國時期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著名軍事戰役,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再也無力南下,統一全國的願望化成了泡影;孫權穩定江東,並且向嶺南地區發展;劉備佔據荊州,向益州發展。
赤壁之戰,是指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八十萬曹軍並由此奠定三國三足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歷史影響:
1、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
2、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
...
赤壁之戰所帶來的歷史影響是:
1、確立了 三國鼎立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政治和軍事意義。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
2、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3、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 ...
赤壁之戰歷史評價如下:
赤壁之戰是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 ...
歷史上赤壁之戰真實存在,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 ...
赤壁之戰是哪一年
是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是東漢丞相曹操南下後,指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所發生的戰事。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
赤壁之戰簡介
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佔 ...
赤壁之戰是哪一年
赤壁之戰在公元208年的時候發生的,那時曹操平定了北方後立即展開了平定南方的準備,於是準備充分後便指揮著軍隊南下,當時劉表因為生病而死,有人勸劉琮投降,劉琮妥協了,但這件事劉備並不知情,同時劉備也不知道曹操已經南下。
後來曹操知道有一批軍用物資,但是他怕劉備先搶到,於是追上了劉備 ...
1、不為強敵所嚇倒,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
透過冷靜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萬大軍壓境,又看到曹操部隊遠來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既看到劉備新敗,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戰場條件和擁有善於水戰的五六萬水軍,從而具備了取勝的基礎。
2、積極迎戰,先機制敵。
曹操取荊州,發展過快,兵力不集中,佔領區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