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諫太宗十思疏所用的主要論證方法

諫太宗十思疏第一段論證方法

  《諫太宗十思疏》的第一段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於議論文。

諫太宗十思疏所用的主要論證方法

  《諫太宗十思疏》所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是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

  比喻論證:用打比方形象地對論點進行證明的一種論證方法,這種方法用容易理解和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易理解和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將抽象的道理予以具體化,做到深入淺出、平易生動,加強對論點的證明;

  對比論證:對比論證,是正反對比論證的簡稱,是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後 ,推匯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的論證方法。

諫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內容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於議論文。


翻譯

  1、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微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 ...

易考名句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為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 ...

原文及翻譯

  1《諫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徵 【朝代】唐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 ...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者也”,表判斷)   (2)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斷)   2、省略句   (1)則思三驅以之為度(省介詞賓語“之”)   (2)(民眾)終苟免而不懷仁。(省主語“民眾”)   3、倒裝句   (1)雖董之以嚴刑(以嚴刑董之,介賓結構後置) ...

原文

  1、《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 ...

中的是什麼意思

  《諫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是指臣子向帝王分條陳述說明的意見書。   疏做為古代的一種文體,有三種解釋:   1、臣子分條向帝王分條陳述說明的意見書。   2、對古書經典類的註解和對書籍註解的進一步註釋。   3、僧道拜懺時所焚化的祝告文。 ...

中開頭什麼運用兩個形象

  1、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中,開篇設定樹木泉水這樣兩個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強的比喻,是為了引出自己的: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文章第—段即開宗明義,用樹木、河流作比,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