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謂吏曰的謂字意思是:對。
2、世說新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作者:劉義慶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3、【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係。”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不安。
是告訴的意思。
謂的意思:
1、告訴:太后明謂左右。出自《戰國策·趙策》。
2、稱呼、叫作:謂為三橫。出自《世說新語·自新》。
3、認為:皆謂已死。出自《世說新語·自新》。
4、說: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出自《楚辭·九章·懷沙》。
5、意料:不謂嚴挺之乃有此兒也。出自《唐語林》。
6、援助:故節於身,謂於民。出自《晏子春秋》。
7、通“為”:醉而不出,是謂伐德。出自《詩·小雅·賓之初筵》。
謂意思是告訴。
謂先主曰出自陳壽的《隆中對》。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也的意思。
亦,多用在副詞,表示同樣、也、又、不過的意思。也可表示加強或委婉的語氣,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古文中經常見到亦字。在此句中亦作“也”的意思,整句出自劉向的《鷸蚌相爭》。 ...
舍人相謂曰,謂的意思:謂,商量。幾個人相互商量說。
謂的其他意思及舉例:
1、請往謂項王。
謂:告訴。
2、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謂:說。
3、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謂:認為。
4、太守謂誰。
謂:說的是。
謂組詞:謂語、不謂、稱謂、可謂、謂如、無所謂等等。 ...
不謂俠意思是:不謂俠是表達的一種江湖情,也是愛情,無奈的愛情吧,聽著有點悲傷,總有種隔山涉水不易得到的感覺。
《不謂俠》是歌手蕭憶情Alex於2017年出的首張個人原創專輯“蕭音瀰漫”收錄曲之一。
《不謂俠》的劇情:
一個很低調的江湖人恣意瀟灑的一生,他多情,愛天下,有七八個知己可以拍壇醉煙霞 ...
謂:是認為的意思。出自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透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 ...
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是指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意指勸導人改過。
2、出自《論權語·衛靈公》:“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反義詞有知錯就改,善莫大焉等。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可作謂語、狀語,如: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人類若能改正貪得無厭的錯誤,就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
予謂菊”中的謂,動詞,意思是認為。
語出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相關的文字是: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翻譯成現代漢語是: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透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
1、全句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出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在《王風》集中,題為《黍離》。這句話的意思是:瞭解我心情的人,認為我心中惆悵;不瞭解我心情的,還以為我呆在這兒有什麼要求呢。
2、《國風·王風·黍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