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書手抄報可以多用點圖案,比如:代表讀書的書籍報刊圖案、正在閱讀的孩子圖案,再簡單地配一些關於閱讀的名言警句或者小故事。
2、第一步先在右上方畫四個菱形小方框,然後在下面畫上一個糖果狀的邊框,邊框中畫上橫線。地下畫出草地的輪廓,上面畫上一排柵欄,右下角畫兩個讀書的小朋友,順著也畫出一個邊框並畫好橫線。然後在左上角的菱形方框裡寫上主題,主題旁邊畫些裝飾物,右邊邊框的左上方再畫一個看書的小男孩,右上角也畫上一個小文字框並畫上橫線。
1、讀書手抄報可以多用點圖案,比如:代表讀書的書籍報刊圖案、正在閱讀的孩子圖案,再簡單地配一些關於閱讀的名言警句或者小故事。
2、第一步先在右上方畫四個菱形小方框,然後在下面畫上一個糖果狀的邊框,邊框中畫上橫線。地下畫出草地的輪廓,上面畫上一排柵欄,右下角畫兩個讀書的小朋友,順著也畫出一個邊框並畫好橫線。然後在左上角的菱形方框裡寫上主題,主題旁邊畫些裝飾物,右邊邊框的左上方再畫一個看書的小男孩,右上角也畫上一個小文字框並畫上橫線。
1、全民國防教育日(Nationwid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Day),是國家設定的對全民進行大規模國防教育的主題活動日。群眾性國防教育活動的形式之一。全民國防教育日是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
2、22001年8月31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決定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確定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為全民國防教育日。這是中國第一個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國防教育的主題節日。根據這一決定,2001年9月15日為第一個全民國防教育日。
3、目的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普及國防教育,使全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必要的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自覺履行國防義務,關心、支援、參與國防建設。一是針對和平時期人們國防觀念淡化,需要加強國防教育;二是為全民參與國防教育活動提供一個大眾化、社會化的載體。依法確立一個每年都能讓全體公民共同接受國防教育的時機,可以更好體現我國國防教育的全民性、全社會性的特點。
1、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2、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3、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4、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5、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