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運用了鼓、鑼、鐃、鈸、嗩吶、二胡、 琵琶、短笛和梆子。豐收鑼鼓是彭修文、蔡惠泉於1972年創作的一首具有鮮明山東音樂特點的漢民族管絃樂曲,樂曲借鑑中國漢族民間吹打音樂的鼓點和旋法加以變化發展,推陳出新,充分發揮中國豐富多彩的打擊樂器的表現能力,既有民族風格,又具時代特點。
主要運用了鼓、鑼、鐃、鈸、嗩吶、二胡、 琵琶、短笛和梆子。豐收鑼鼓是彭修文、蔡惠泉於1972年創作的一首具有鮮明山東音樂特點的漢民族管絃樂曲,樂曲借鑑中國漢族民間吹打音樂的鼓點和旋法加以變化發展,推陳出新,充分發揮中國豐富多彩的打擊樂器的表現能力,既有民族風格,又具時代特點。
《阿細跳月》是民族管絃樂合奏曲,阿細跳月主要樂器有:拉絃樂器組的二胡;彈撥樂器組的琵琶、阮;吹管樂器組的簫、笙、笛子;打擊樂器組的鼓、鈸等樂器。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阿細跳月阿細語稱“嘎斯比”,即“歡樂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阿細跳月也稱“阿西跳月”、“跳樂”。自稱“阿細”、“撒尼”的彝族民間傳統舞蹈。它發源於雲南省彌勒市西三阿細人聚集區,流行於雲南彌勒、石林、瀘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娛樂形式。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彝族撒尼人和阿細人的民間舞蹈之一。流行於雲南彝族地區。主要動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轉等。節奏鮮明,情緒歡快。又稱跳樂。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維瓦爾第四季用的樂器都不太一樣,大體上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有的版本有低音提琴,另外就是大鍵琴有的版本里是用的管風琴。
拓展資料:
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作品大約作於1725年,是維瓦爾第大約五十歲時發表並獻給波希米亞伯爵W.馮.莫爾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聲與創意的嘗試》共十二部協奏曲的第一號到第四號,合稱《四季》。
這四部協奏曲是維瓦爾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長盛不衰。四部作品均採用三樂章協奏曲形式的正宗標題音樂,不僅照給定的十四行詩配上音樂,而且還運用了不少描寫手法。維瓦爾第在總奏與主奏交替形成的復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標題。在維瓦爾第之前,還沒有人以標題音樂的方式譜寫過協奏曲。
由於維瓦爾第的《四季》屬於標題音樂,所以從形式上看,自然較其他協奏曲顯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這樣反而更能表現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這四部作品畫意盎然,激發出人們對巴洛克時代音樂的濃厚興趣。